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4.141
  • 期刊

探討耐力運動員之心臟肥大機轉及生理意義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耐力運動員長期接受耐力運動訓練後,心臟組織變化於生理上的意義及其限制,並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以釐清之。 耐力運動訓練後心臟結構型態改變進而促使其效率提昇,對改善個體血液循環系統,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而耐力運動員之心臟肥大(cardiac hypertrophy)於型態上為最明顯變化,此變化同時發生於左右心室壁和心房壁,但以左心室壁肥大為主,是為一種離心性的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即為左心室腔舒張末期容積擴大,且左心室壁肥大程度與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呈正相關。從許多的研究,證實左心室為適應心舒末期血液回流量增加而提昇壓力,進而產生結構型態上的改變。然左心室壁肥大程度有其正常生理範圍,約介於8~12mm,倘若超過12mm(女性為11mm),該現象可能意謂著該運動員之心臟肥大傾向於病理性肥大,此為我們所關切的問題。 此外,根據Laplace定律以及Frank-Starling定律可進一步瞭解心臟因應耐力運動訓練產生的變化,除可提高心臟運作效率及循環功能外,且於運動過程中,能減少心臟隨運動負荷漸增至中高強度時,產生心肌短暫性缺血傷害的機率,此為耐力運動訓練後心臟產生自身防禦之生理適應表現。

參考文獻


王廣峰、王朝群、李驍君、張曉東、盧成義、姜喜波、任日輝、胡賦(2002)。我國優秀女排運動員心臟型態與功能的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8(53),40-42。
朱井艷(2001)。運動與心臟變化機制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0,89-95。
何敘(2000)。運動對心臟的影響。哈爾濱師範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6(6),109-112。
彭峰林、秀芳(2001)。運動與心臟結構的重塑。體育科研。22(2),42-49。
趙家琪、田時佳(1995)。實用運動生理問答。台北:匯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