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92.154
  • 期刊

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

摘要


身體活動參與對個體生理、心理及社會的效益,獲得許多研究支持;對降低疾病發生率、控制體重及改善文明疾病獲得從事身體活動研究者及許多病理研究者認同。身體活動參與對身心方面的成效,不僅增進了身體自我概念、間接提升整體自我概念,也促進了身體活動的參與,形成互惠模式(reciprocal model)。從事身體活動也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參與的過程提升了身體自我概念,對處於人格發展重要階段的青少年具有間接促進自我統合發展,進一步擁有正向人生觀的功能。身爲體育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知識與指導的能力,了解身體活動的效益,透過更接納、鼓勵的指導過程,將使孩子們擁有健康的身心、提升正向的自我概念、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

關鍵字

身體活動 自我概念 青少年

參考文獻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花蓮縣宜昌國小、國中爲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秀慧(1995)。運動與身體自我概念之關係。學校體育雙月刊。5(1),21-25。
林麗娟(2005)。身體活動與腦血管疾病。成大體育。38(1),15-21。
信世傑(2003)。臺北市國小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體院。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被引用紀錄


林貞吟(2015)。影響國民中學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0835
賴昱璇(2011)。創造性舞蹈引導國中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1.00126
吳國誠、鄭子翊(202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變異練習身體活動效益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69(2),15-28。https://doi.org/10.6701/JEPR.202212_69(2).0002
羅君聘(2016)。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以音比沙童軍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63
許恩慈(2007)。臺北市兩所國中學生身體意象、運動社會心理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縱貫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445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