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07.69
  • 期刊

積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永續我國經濟成長

摘要


本文立基於過去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指出:29個主要國家中,至少有25個國家(包括我國)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人均GDP持續增加,二氧化碳密集度則持續下降的現象。並使用1995年24個主要國家的人均GDP與二氧化碳密集度的迴歸相關,指出:在不進行任何國家整體經建架構改善下,政府部門目前提出之「基準情景」乃是不可能發生,因為不符合先進國與我國過去的發展經驗。所謂的「基準情景」乃是認為我國若維持現狀,則在1998-2020年間需增加二氧化碳排放171%達501百萬公噸,就可以使實質GDP增加181%,人均GDP達美金36,001元/人。但是,由於整體經建結構不改善,而期望以大幅增加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來促成經濟持續成長,乃是違背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所以此情景只能算是「海市蜃樓」。政府各部門據以所作之增加核能、不積極因應氣候公約等策略,均是錯誤的。根據國際發展經驗,在不進行任何國家整體經建架構改善下,我國的「實質最佳情景」為在1998-2020年間造成實質GDP僅增加80%,人均GDP達23,335美元/人,僅約為政府部門所期望之65%。同時,因為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所以二氧化碳排放也僅將增加76%,在2020年才達325百萬公噸。表面上,似乎是在因應氣候公約方面,將輕而易舉;但實質上,乃是降低了對經濟成長的期望,如此恐非全國國民所期望的。本文認為:我國在1980年代因為環保意識的覺醒,高耗能與高污染產業逐漸退出,而高獲利的服務業與電子業興起,所以整體GDP持續成長,但製造業的貢獻則持續下降。未來我國更應以重視環境保護與節約能源,制約產業的發展方向,迫使高科技、高附加價值、高利潤、低耗能、低污染、低使用資源的產業,在我國深根發芽,以創造經濟持續成長但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的理想狀況。至於在擴充核能方面,由於其無助於能源節約,對整體經濟成長的協助並無幫助,可以忽略之。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張永樹(2005)。以二氧化碳減量探討都市住宅區綠化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05.00182
林書正(2012)。建築軀體工程碳排放管制及其運作初探-以台北市RC住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4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