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56.114
  • 期刊
  • OpenAccess

當代台灣旅遊文學中的僧侶記遊:以聖嚴法師《寰遊自傳系列》為探討

摘要


本論文以聖嚴法師《寰遊自傳系列》,始於1980年迄於2001年十二本書中,除去純自傳體《歸程》外的十一本「旅遊自傳」文本為研究對象,論文共分肆大部分:壹、 前言首先,說明在當代台灣旅遊文學風潮中研究聖嚴法師《寰遊自傳系列》的動機。其次,說明研究的視角:由「旅行者如何藉由描述旅行經驗,建構自我與外在世界(他者Other)的對話」此一旅行論述,及「自傳是自傳作者透過「它」(自傳),替自我建構一個(或數個)身分(identity)」、「自傳是個人歷史的集體建構」的詮釋視角,來切入分析《寰遊自傳系列》中,作者如何建構自我身分,及在和「他者」的互動關係中,映鏡出對自我的定位。再者,探討《寰遊自傳系列》「旅遊文學」與「自傳」之間跨文類的關係。及由《寰遊自傳系列》改編成的《聖嚴法師看世界》系列叢書,二者的關係及意義。貳、 探討《寰遊自傳系列》的敘述情節及旅遊論述分為:(1)探討朝聖尋根之旅的敘述情節及敘事模式;並分析聖嚴法師和朝聖者(信眾)的關係;指出朝聖是建構法鼓山集體記憶的文本。(2)探討歐、美、亞行禪的敘事情節和敘寫模式;並分析聖嚴法師和他西方弟子間的關係,及指出默照禪七標示著聖嚴禪風時代的來臨。(3)探討在台灣建設法鼓山,提倡「心靈環保」、「心」五四運動的意涵,及近年來和各行各業高層人物對談的意義,及其中的自我定位和集體建構的自我身分。指出聖嚴法師已跨越了宗教的畛域,具有台灣社會心靈導師的形象。參、探討《寰遊自傳系列》中的敘事結構與旅遊論述的關係探討《寰遊自傳系列》中的敘事結構與旅遊論述的關係,及自傳性質與旅遊論述的關係。指出自我建構的身分,多是公領域的公共身分,但對私領域,也保持個人生命經驗的開敞性。肆、 結論綜合探討《寰遊自傳系列》的主旨,留下當代台灣佛教的歷史見證。而內容焦點則放在思索國際佛教環境的宏觀視野下,漢傳佛教的走向問題;及放在當代台灣社會的脈動下,思考台灣佛教的走向問題。最後指出《寰遊自傳系列》所呈現的聖嚴法師的精神風貌,具有人格的堅毅性、生命的豐富性、及對宗教熱烈的使命感,可以用「生命之花雖開得晚,卻能一路綿延向高峰綻開!」來形容。枯木不僅開花,且是人間晚晴,愈開愈盛。(按聖嚴法師46歲始獲日本博士學位,60歲始創法鼓山;又「枯木開花」為其傳記之名)

參考文獻


郝譽翔(2000)。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
釋聖嚴(2001)。寰遊自傳系列。台北:法鼓文化。
(2001)。聖嚴法師看世界。台北:法鼓文化。
釋聖嚴(1998)。寰遊自傳系列。台北:法鼓文化。
施叔青(2000)。枯木開花。台北:時報。

被引用紀錄


徐慧媛(2008)。聖嚴法師禪法於哲學實踐之應用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116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