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0.196

摘要


對於台灣心理學的歷史實踐而導致本土心理學的出現,顯然並不是方法論或知識論出問題,而是中國人的文化尚未凝鑄適當的心理語言,以至於無法反身確切說明中國人心理的狀態,而西方的心理語言與中國人的心理狀態有基本的隔閡,以致無法滿足中國人心理學的要求。本文的主要伭點在於指出: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必須重新面對心理學無法與本土文化接枝的問題,而提出「破、立、建」三個程序,包括:(1)與傳統論述決裂;(2)進入現象,停留在心理學概念尚未給出之處思考;(3)重新提出具有本土祔感的心理學概念。但在所有的程序裡,如何使文化現象優先則是最重要的問題,亦即必須從先見(pre-understanding)之處下手,請求的是中國人文化生命的滋味,而不是受制於西方心理學概念;使用的語言須具本土蘊生力,而不是把語言當作概念工具;請求的是文化的歷史效果,而不是內在的知識論。

被引用紀錄


黃素菲(2000)。人生目標在諮商中改變歷程之個案詮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0581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