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84.237
  • 期刊

發現、詮釋與感通—心理學知識旨趣與實踐旨趣的融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心理學界長期存在著科學取向與人文取向兩種涇渭分明的文化陣營。心理學因受實證主義的引導,以實驗與量化方法為主的科學導向研究一直居於心理學主流的地位,近年來,因後現代主義的興起,自然主義典範起而興實證主義典範分庭抗禮,並引出量化方法與質化方法的對立。不管是科學與人文,現代與後現代,實證論與自然論,量化與質化,它們的對立可說都是西方學術界承襲笛卡兒二元對立之思維模式的結果。本文試鋪陳中西學術本質的主要差異,再以中國學術原典-易經,所持的陰陽兩極對立又融合爲整體的世界觀,闡釋重知識的學術旨趣興重主體成長的實踐旨趣,及質化與量化的研究方法,可以交融呈現於同一心理學研究議題的論文中。對應於所研究之心理學課題性質的差異,知識旨趣的層面有兩個方向,一是偏向追求心理學的普遍知識;基本心理曆程的研究屬於此一範疇,尤其是神經心理學,其目標在於發現基本心理曆程的機制。另外,超越神經心理之心主體的運作所建構出來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等事實,則是心理學建構區域性知識理論的範疇,它或可稱之爲文化心理學或本土心理學。量化與質化方法所發現的實徵結果,都是心理學者可用爲詮釋並建構文化或本土心理學理論的基材,而質化方法所給出的個案式資料,因有情境脈絡及個人內在思緒與情感的具體剖白,應可透過人與人之間互爲主體客觀感通的情愫,而激發有相關體驗者生活實踐的意念。

被引用紀錄


謝政育(2007)。「心理學」的社會再現:在台灣的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7.00139
黃素菲(2000)。人生目標在諮商中改變歷程之個案詮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058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