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91.214
  • 期刊

儒家哲學在心理學上的意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這篇論文旨在探測儒家哲學在心理學上的意涵,基本上是兩位作者所發表的三篇英文論文的撮述。第一篇是劉述先於一九九二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中國人心理治療」國際研討會發表的一篇主題演講:〈儒家治心之心理治療功能〉。第二篇是兩位作者於一九九五年在中文大學舉行的首屆亞洲社會心理學協會會議發表的論文:〈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現新儒家思想-心理學典範轉移與價值的歷史回顧與批評檢討〉。第三篇是兩位作者於一九九七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二屆亞洲社會心理學協會會議發表的論文:〈互相關連與亞洲社會心理學〉。我們相信,如能給與傳統儒家的理念如:「理一分殊」與「天人合一」以全新的闡釋,應該可以在「典範轉移與價值」成爲問題的今日,爲心理學探索一條可能的途徑,並盼這樣的哲學思考在心理學上産生某種類似他山之石的效用。

參考文獻


Belich, J.(1996).Making peoples: A history of New Zealanders.Auckland:Allen Lane/ Penguin.
Walker, R.(1990).Ka whawhau tonu (Struggle without End).Auckland:Penguin.
Aronson, E.(1997).The message of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MA:Blackwell.
Fishbein, M.(1997).The message of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MA.:Blackwell.
劉述先 Liu, Shu-Hsien(1996).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紀錄


陳維浩(2005)。《論語》中的情感語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02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