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60.35
  • 期刊

後現代質性研究:特徵及其對課程研究的蘊義

Postmodernist Qualitative Inqui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Research

摘要


本文分為三部分,首先說明課程研究質性研究的概況,主要是1968年P. Jackson 出版《教室裡的生活》到1990年代初期的情形其間課程研究中質性研究日漸興起,終於普受重視。第二部分介紹1990年迄今後現代質性研究所出現的特徵,主要包括五方面的表現,一是研究立場:主張研究者和研究方法都必有其價值傾向;二是研究目的:研究者逐漸認知到求真難,轉而求善、求美;三在研究譬喻方面,從「運用工具尋找」轉而注重「呈現關係發展」;四在研究報告方面,出現四種創新回省、多聲、文學、表演;五在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方面,後現代質性研究者努力將上下關係轉變為較趨於平等的關係。本文第三部分,歸納第二部分之所得,對台灣課程研究提出可致力的七個方向,以及兩項提醒。

並列摘要


The domain of qualitative inquiry can offer some of the richest and most rewarding explorations to curriculum research.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a roughly chronological account of qualitative inquiry in curriculum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t qualitative inquiry. Following the discussion, I address specific agendas for Taiwan's curriculum studies in the years ahead. This article clos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mportant but limited role that methodology should play in the important of curriculum research.

參考文獻


張芬芬(1998)。國小新生常規學習中的潛在課程-從P. Jackson的觀點談起。初等教育學刊。6,111-126。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評鑑規準:各派觀點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1。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雙葉書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陳伯璋(1986)。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被引用紀錄


顧雅利、許瓊尹、吳佳珍、郭世明(2023)。傾聽、同理、陪伴技能教案於三個護理課程之成效探討長庚護理34(2),1-14。https://doi.org/10.6386/CGN.202306_34(2).0001
周俐君(2013)。生命的轉彎處-一個紐西蘭華裔青年的生命故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40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