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56.161

摘要


南宋以後,為了閱讀方便,將單疏本與經注本合刻在一起;雖然在出版史上是進步的表現,但注疏合刻的同時,卻帶來不少譌誤的情形,例如:衍文、奪字、割裂《疏》文等。此外,《爾雅》是訓詁學的重要書籍,對於文字的精確度相當要求,然注疏合刻本中魯魚亥豕的現象觸目皆是,對訓詁的影響不可謂小。宋本《爾雅疏》是少數流傳至今的單疏本之一,且保存最為完整,在文獻、校勘上極有參考價值,同時又具備訓詁學的特點;在清代藏書家眼中,更是無價之寶,如:黃丕烈(1763-1825)、陸心源(1834-1894)、蔣汝藻(1877-1954)等人都會藏有《爾雅疏》,且留下許多題跋,可惜無人梳理。本文從兩宋《爾雅疏》的刊刻情形開始討論,並主要針對乾、嘉以後《爾雅疏》的流傳途徑作一分析,以了解現存《爾雅疏》的板本概況。最後,進行《爾雅疏》與南昌府學本《爾雅注疏》的比對,以窺見注疏合刻後所產生的情形。

關鍵字

單疏本 爾雅疏 爾雅注疏

參考文獻


(1999)。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王國維(1959)。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宋元版書目題跋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清王頌蔚(1973)。古書經眼錄。永和:文海出版社。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