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43.15
  • 期刊

美國商標侵害之抗辯事由-拋棄、詐欺與衡平法抗辯

摘要


於被控商標侵害時,被控侵權之人得使用之抗辯事由,包括拋棄、衡平法上之抗辯(包括遲延起訴、不淨之手、詐欺)。拋棄分為真正拋棄與擬制拋棄,前者為故意行為,後者為過失行為。於遲延起訴的抗辯,法院運用一系列因素作衡平考量,而非僅依遲延之期間為判斷。不淨之手的抗辯,則在維護法院作為「良心法院」的地位,以及保護社會大眾;然為維護社會大眾之利益,法院應基於雙方行為之嚴重程度及公眾之利益,綜合作衡平的考量。至於詐欺能作為對侵害聯邦註冊商標之抗辯,但難以證明,且效力有限,並非能容易被引用的抗辯。美國商標法中對於侵害責任之抗辯,主要來自聯邦商標法第三十三條(b)項的規定,以及關於不正競爭的普通法。第三十三條(b)項規定的抗辯事由,包括拋棄、以詐欺獲得註冊、並行使用(concurrentuse)、合理使用、標章之使用違反反托拉斯法、標章為功能性、衡平法原則(包括遲延起訴(laches)、禁反言(estoppel)、默許(acquiescence))等。第三十三條(b)項的抗辯事由,適用於依第十五條已成為不可爭議(incontestable)的標章,以及非不可爭議的標章。限於篇幅,本文僅先就拋棄、詐欺、衡平法原則等抗辯事由為論述,於日後再就其他事由另行論述。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Lalonde, Anne Gilson(2006).Trademark Protection and Practice.
McCarthy, J. Thomas(2006).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nham Act §45, §19, §38
15 U.S.C. §1127, § 1052(d), § 1115(b), § 1115(b)(2), § 1069, § 1115(b)(9), § 1115(b)(1), § 1064(3), § 1120
Miller, Arthur R.,Davis, Michael H.(2000).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

被引用紀錄


呂俐雯(2013)。商標通用化之理論與判斷標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319
江采綸(2014)。商標識別性與誠信使用之關聯性 -以婦潔商標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756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