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6.145
  • 期刊

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摘要


本篇文章以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不過「理解」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教師常有的困惑是,到底學生懂了沒?理解了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如何確定學生已經理解到老師想要傳達的知識?考試滿分就等於「真理解」了嗎?九年一貫以後,社會領域課程時數大量縮減,教師們幾乎很難確認學生到底理解學科知識到什麼程度。加上以往大多採用講述式的教學法與總結性的評量,學生學習知識的「歷程」,往往是教師極少關注的焦點。除了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個關鍵原因之外,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如何教學生理解」這件事?亦或是「理解他者的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如何帶領學生主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模式,並實際應用於未知的知識,是教學現場教師的一大挑戰。學生從不懂到懂的中間,其實是有一道的鴻溝的。臺灣大多數的教師與補習班老師皆會教導學生使用學習捷徑(例如公式、製作講義)來架構知識,並經過不斷考試反覆地練習至精熟,以達成理解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法,對老師而言,是快速又能達標的,但是實際學習者是學生,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呢?臺灣學生參加PISA測驗時,在「低層次推論與有限理解文本的意義」方面多高於各國平均,可見得現今選擇題型不是不能訓練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但是「高層次的推論與精準理解、闡述文本」的能力,臺灣學生卻低於平均甚多。這表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活動,來訓練學生闡述、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筆者試著採用以終為始(著重教學目標)的UBD教案格式,來「設計」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教案,試著思考如何促進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

參考文獻


〈臺灣PISA 2009年結果報告〉: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1207_2009PISA_REPORT.pdf
陳豐祥(1994)。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學生書局。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8。
郭實渝譯(1996)。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臺北:教育。

被引用紀錄


汪美香(2024)。以「重理解課程設計」結合「網路探究」於管理資訊系統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教學實踐與創新7(2),1-41。https://doi.org/10.53106/261654492024120702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