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3.72
  • 期刊

影響高齡者多元化運動介入後之身體活動量提升因素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fter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dults

摘要


背景與目的:過去研究指出規律運動能促進高齡者健康與降低社會照護成本。面對高齡者活動量不足問題,多以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的高齡運動處方為方針。高齡者能藉運動介入提升活動量,進而促進健康。但仍有高齡者在介入後,依舊活動量不足。本研究旨在分析經多元運動介入後,其活動量提升與不足之高齡者特性,並建立預測模型。方法:本研究為次級資料分析,來源為國健署委託高齡運動模式發展計畫。初篩活動量不足之高齡者,藉由多元化運動介入(含有氧、肌力、平衡、伸展運動)。介入為每週2次共16週,每次40~60分鐘的團體運動,每2~4週調整難度或強度。最後分析時,以後測身體活動量作依據,將個案分為「介入後活動提升」與「介入後活動不足」兩類。使用獨立t檢定/卡方檢定與邏輯思迴歸,探討影響活動量提升的因子。結果:最終收納個案119人,平均80.8歲,男性比例稍多(53.2%)。分析結果發現,年齡層越低(p=0.04)、介入前行走速度快(p<0.001)、肌力佳(p=0.010)、柔軟度好(p=0.007)、心肺功能佳(p<0.001)、功能獨立性高(p<0.001)、無憂鬱傾向(p=0.026)、心智功能完整(p<0.001),較能透過團體運動介入而增加活動量。以上統計顯著因子經迴歸分析後顯示初始心智功能正常(OR=4.15, p=.007)、行走速度良好(OR=3.73, p=.037)且心肺耐力較佳(OR=1.03, p=.027)的個案,較能從多元化團體運動介入模式獲得身體活動量的提升。結論:本文顯示在高齡者運動介入前,若原先的心智功能完整、行走速度正常、心肺功能佳者,可預期從多元化的團體運動中提升身體活動量。臨床意義:若個案初始有心智功能障礙、行走速度較慢、心肺功能不佳,若僅以團體運動型式介入、而未考量個案獨特性予以個別化調整,可能無法達成活動量提升的效果。建議未來介入心智障礙又活動性不良個案時,可以考量其認知功能特性,並強化環境、照護者等因素,以期能達到一般高齡者介入後的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顏政通、邱柏豪、何信弘(2019)。12週運動訓練對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淡江體育學刊(22),56-73。https://doi.org/10.6976/TJPE.201911_(22).0005
顏政通、邱柏豪、何信弘(2023)。高齡者應該等張訓練或等長訓練?8周不同模式阻力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效益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15-29。https://doi.org/10.6569/NTUJPE.202303_(44).0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