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6.163
  • 期刊

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在承作區域醫院的臨床成效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ost- Acute Aare Pla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t Regional Hospital

摘要


背景與目的:隨著中風人口在國內逐年增長,愈來愈多的病患在急性醫療後可能出現失能情形,此類失能病患在過去經常以超長住院方式或再住院因應急性後期照護需要,造成照護強度不足,或造成病患長期滯留大型醫院接受復健處置之情形。為了減少腦中風病人有再住院及超長住院情形對於醫療服務品質與資源使用效率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央健保署於2014 年1 月1 日起試行急性後期之醫療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 PAC)。首先針對共病及跨科較多之急性腦血管疾病,透過主責醫學中心收案,區域及地區醫院承作的模式,進行6 ~ 12 週的PAC 照護模式。過去許多文獻都指出腦中風後6 ~ 8 個月為腦中風後動作控制訓練效益最佳的時期,積極進行復健治療能夠大幅改善腦中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增進行走移位等動作表現,PAC 計畫的執行正好提供了腦中風患者在此黃金期的積極復健治療。本次研究的目的在於藉由展現承作區域醫院的臨床評估數據,瞭解臨床施行PAC 計畫對於腦中風病人在各項功能指標的改善。方法:本次研究收取了2015 年至2016 年參與PAC 計畫的腦中風病患共47 人,其中急性醫院分別來自醫學中心以及區域醫院,每一位患者在計畫執行期間都接受高頻率( 每日治療3 次) 的積極復健治療。所有的病人都在納入計畫時進行整體功能狀態、巴氏量表、吞嚥進食功能、基本營養評估、生活品質、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IADL)、姿勢平衡功能(BBS)、行走速度、六分鐘行走測試、感覺動作功能(FMA)、認知功能(MMSE)、簡明失語症測試、職能表現與重返社會功能等多項常規測試,每一位個案在計畫結案前也會再次進行相同的測試,並利用成對t 檢定統計介入前後的成效。結果:經過PAC 計畫6 ~ 12 週的介入後,在各項數據改善都有達到顯著的統計差異(p ≤ 0.05)。其中29 位病人在計畫介入後轉為門診復健,15位病人經評估可以自行居家復健。在日常功能部分,計畫介入前有26 位病人能夠自行行走( 其中15 人使用輔具),而介入後有40 名患者在計畫結案時都能夠自行行走( 其中12 人使用輔具),且這40 名患者皆自述能夠在家中達到半數以上的日常功能自理。結論:目前在國內試行的急性後照護計畫提供了腦中風病人在治療黃金期的積極復健,能夠改善病人各項功能且顯著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與資源使用效率之外,也能夠有效的降低腦中風病人的再住院及超長住院情形。臨床意義:本篇研究結果指出在急性後照護計畫試行期間出現了顯著的成效,代表未來急性後照護計畫若能夠擴大執行,或許能夠使醫療品質提升並使住院治療效率改善以減少腦中風病人長期滯留大型醫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然而PAC 計畫介入的時間與療效之間的關係仍有許多變數,最佳的介入效率仍需後續更多臨床數據的共同統計驗證。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高孟慧、黃佳益(2022)。降低腦中風急性後期病人吸入性肺炎之發生率高雄護理雜誌39(1),56-70。https://doi.org/10.6692/KJN.202204_39(1).0005
机鈺雯、陳芷萱(2022)。一位年輕型腦中風病人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33(2),140-150。https://doi.org/10.6386/CGN.202206_33(2).001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