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足踝扭傷為常見運動傷害以及足踝部意外傷害,除了因運動劇烈重心轉移速度太快,身體不及反應造成傷害,也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不分性別,因坑洞、斜坡、高處跳下,甚至因天氣冷衣服穿太多、身體柔軟度不足、平衡能力變差而造成。踝關節扭傷雖然常見,但絕對不可以輕視,當中可能傷及不同的重要組織。例如:骨折,肌肉拉傷,肌腱拉傷,和韌帶拉傷等等。本研究分享一位從急診轉來急性雙足踝扭傷個案,物理治療處理步驟之分享。方法:2016年12 月26 日下午,由急診轉來1 位43 歲女性60 分鐘前剛從樓梯後2 階跌落,而造成雙足踝劇烈疼痛,且無法站立之個案。放射學檢查無骨折現象,疼痛位置左右外踝,疼痛指數右側7 分、左側5 分。因急性疼痛,無施以牽拉檢查以得知受傷組織位置,以疼痛位置推測為前距腓韌帶扭傷,物理治療處置:(1) 固定及保護受傷組織:足部以可以忍受疼痛翻圍內背屈角度,使用肌內效貼布Y 型貼紮,由腳底中及後分2 分支到遠端脛腓關節下合併,再沿腓骨到小腿1/2。X 型貼紮中心遠端脛腓關節,前2 分支沿前距腓韌帶及前脛腓,後2 分支為對稱位置。(2) 施以輕度壓力,抑制腫脹,彈繃以最多延長5%,使用2吋彈繃以路易絲安納包紮法在雙足踝,並以4 吋彈繃環狀包紮,由前足環繞到小腿下1/3。(3) 減少血管通透性避免進一步出血:冰敷5 分鐘,至少休息10 分鐘。(4) 衛教家屬:彈繃包紮法以正確冰敷,盡量足部抬高。第2 天:拆開彈繃10分鐘後開始水腫,在肌貼與路易絲安納包紮下,不痛範圍內執行足背屈運動,晚上加環狀包紮睡覺。第3 天:下內踝及外中足有血腫,再加扇形肌貼,沿蹠骨間到脛骨下,以助行器行走,晚上再加環狀包紮。第4 天:肌肉痠痛,中等水腫,撤彈繃改以足踝護具獨立行走,晚上加環狀包紮睡覺。第5 天:肌肉痠痛,雙前距腓韌帶下方水腫,肌貼處過敏,撤除肌貼,施以淋巴按摩,使用足踝護具獨立行走。第6 天:右前距腓韌帶下方水腫,足踝護具獨立行走,第2 天起均執行疼痛範圍內主動背屈運動,建議繼續使用足踝護具及主動背屈運動。結論:1 月5 日超音波檢查證實前距腓韌帶30 ~ 50% 撕裂,正確急性處置而無繼續血腫,疼痛指數:第1 天7 分到第6 天3分,巴氏量表60 分到95。臨床意義:物理治療師面對急性軟組織傷害時不需急著做測試,正確使用P.R.I.C.E. 概念,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續發傷害,讓個案早日回復正常活動。本研究處置方法以及參考淋巴壓力使用低壓彈繃包紮法,大幅減少水腫,可供臨床治療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