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42.216
  • 期刊

16週運動治療對老年中風病患跌倒之成效

Sixteen-Week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erapy for Elder Stroke Patients who Fell Down

摘要


背景與目的: 臺灣地區65 歲以上人口比例於2002 年老年人口已達9%,截止2008 年約占總人口數10.3%,隨著國人人口高齡化,慢性病病例也逐漸攀升,全國各地區老人慢性病病例達六成以上,因此慢性疾病常是造成中老年人身體活動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而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死亡原因,跌倒是事故傷害第二大原因;再者中風病患當中14 ~ 65% 表示在住院期間曾有跌倒的經驗,73% 的病患更表示在出院六個月內曾經跌倒;在日常社區中風病患的跌倒事件發生率大約37 ~ 55%,本研究主要目的欲瞭解65 歲以上中風病患,曾在6 個月跌倒經驗,介入運動治療後去評估預防跌倒之成效。方法:中部某區域醫院之65 歲以上腦中風患者50位,出院後追蹤1 年,曾經在6 個月內發生跌倒之病患,這些病人皆可行走( 無論有無使用助行器),藉由物理治療師為期16 週、每週3 次、每次1 小時的復健治療,訓練項目以: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步態訓練、三大重點。以伯格式平衡量表和緹氏步態量表及徒手肌力測試( 髖關節伸直肌群和屈曲肌群、膝關節伸直肌群、踝關節不測,因為大部分病患有穿腳架,暫不考量)來做評估及統計;結果:共50位老人完成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風病患藉由16 週物理治療,在平衡跟肌力與步態上統計上有顯著的差異,伯格式平衡量表:15.2 ± 7.1 提升至21.5 ± 5.2 (p < 0.05);緹氏步態量表:6.8 ± 2.6 提升至9.6 ± 1.6 (p <0.05) ; 徒手肌力測試:3.3 ± 0.7 提升至3.8 ± 0.7(p < 0.05) 訓練3 個月後跌倒率降低15 ~ 20%;訓練六個月後跌倒率降低30 ~ 35%;訓練1 年後跌倒率降低40 ~ 50%。結論:運動治療是直接針對肌肉力量的強化,增加神經傳遞效率與神經回饋,對於行走過程的平衡與經驗有大幅提升,期望本研究結果亦能提供老人日托照護,在復健醫療介入及政府推動長照照顧十年計畫之復健有關運動內容設計安排與執行方式參考。建議未來相同研究可能增加控制組,進一步確認與介入要素成效,以降低跌倒發生率。臨床意義:本研究對於中風病患所採取的積極性運動治療,正式發現臨床上病患急於行走加上認知落差,導致跌倒發生,藉由本研究結果可使治療人員對於病患的跌倒預防有更明確的運動方針;確實執行,而提高病患的活動能力與信心及安全感,並降低社會與醫療成本支出。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張丞淯、許曉霈、梁惠玉、林冠宏、陳淑芬(2018)。學習者分析—探討年齡、性別與閱讀力對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術後恢復的關係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2),25-43。https://doi.org/10.6209/JORIES.201806_63(2).0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