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77.71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急性外側延髓中風病人功能恢復之成效: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Early Physical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 With Acute Lateral Medullary Stroke: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外側延腦中風是一種比較少見的中 風類型,症狀不同於一般中風的對側偏癱,而會有跨側的症狀出現。若是傷到三叉神經核,就可能會出現同側臉部感覺異常;前庭神經核,則會有暈眩、身體倒向患側的平衡問題以及同側眼睛震顫等。文獻指出平衡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此類病人靜態平衡能力;但對急性期行走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質相關文獻較缺乏。因此,本篇個案報告目的是探討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對於急性外側延髓中風病人功能恢復的成效。方法:本報告利用個案處理模式與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來做評估及介入。將評估結果參考過去文獻內容設計個案的協調、平衡及行走訓練。本個案是一位63歲男性,於2017年11月15日突然感到暈眩而不斷嘔吐,難以起床維持坐姿平衡及下床行走。當日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確診為左側延髓外側梗塞,於隔日開始接受急性床邊物理治療介入,主訴為坐、站及行走時難以保持平衡。個案期望能在室內放手行走且維持平衡。理學檢查發現其左眼有些微震顫,左側肢體動作為布朗斯壯階段第六期,肌張力都為正常,左側下肢近端肌力較弱(fair+),而末端則是有感覺異常及本體感覺的缺失,肢體協調部分:手指─鼻尖─手指測試(finger-nose-finger test, FNF test)及跟─膝蓋─脛骨測試(heel-knee-heel test, HKH test)都是左側比較差,而且上下肢都有辨距不良的狀況,左下肢還有輪替困難。動態坐姿平衡尚可(fair),靜態與動態站姿平衡較差(poor),需扶椅子站立。翻身及坐起需輕度協助,坐到站、轉位需輕度協助;但無法行走;如廁需輕度協助至便盆椅。耐力差,活動約5分鐘即會因呼吸喘而停止。物理治療計畫為每次30分鐘、每週5次、共2週。前3天為減少暈眩運動(含眼睛追視、翻身及坐姿頭部轉動)、下肢肌力訓練、床上手腳協調運動及轉位技巧指導。之後逐漸加入坐至站、站立平衡、踏步、行走功能訓練。結果:經過2週治療後,徒手肌力測試左下肢由3+進步至4分,左側動作在FNF test及HKH test動作過程更為順暢且速度皆有進步;靜態及動態站姿平衡由差(poor)進步到正常(normal);功能活動進步至可獨立翻身、坐起、轉位和進行室內行走及獨立如廁。行走速度進步0.33 m/s。結論:對於急性外側延腦梗塞病人,早期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改善其眼球聚焦、協調能力、站立平衡及行走功能的恢復。臨床意義:急性外側延腦中風的病人,由於會喘介入時需注意運動量,但藉此個案可得知早期物理治療計畫的介入可有效的改善協調、平衡及行走功能。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