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慢性腦中風患者之自發患側上肢使用量與其日常生活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息息相關。而腦中風後憂鬱(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與ADL有關。此外若患者對自身狀況有較好的因應可能與較低PSD症狀有關,進而提升ADL。不同疾病階段中因應策略與PSD對於ADL之影響可能不同,且自發患側上肢使用對慢性腦中風患者ADL影響甚鉅,目前少有研究直接探討慢性腦中風患者因應策略、憂鬱症狀與自發患側上肢使用量之關聯,本研究旨在探討此議題。方法: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設計,招募23名腦中風並參與復健療程之慢性患者(中風後6個月以上),蒐集人口學資料與臨床特徵,患側上肢基本動作功能與自發使用量分別以傅格-梅爾量表與運動活動日誌評估,PSD症狀程度以臺灣憂鬱症量表測量,因應策略的使用頻率則以簡明因應量表測量。結果:主動因應與計畫為最常使用之因應策略;較常使用計畫(U = 34.00, p < 0.05, r = 0.42)與工具性支持(U = 35.00, p < 0.05, r = 0.41)策略之患者,自發患側上肢使用量較高,因應策略與自發患側上肢使用量之關聯無法以患側上肢基本動作功能完全解釋之;較常使用自責之因應策略(U = 25.00, p < 0.05, r = 0.51)、較少使用接受(U = 26.00, p < 0.05, r = 0.48)與主動因應(U = 30.50, p < 0.05, r = 0.41)策略之患者,亦有較高之憂鬱症狀程度;然而,自陳憂鬱症狀之高低與自發患側上肢使用量相關不明顯(p = 0.37)。結論:因應策略可能與慢性腦中風患者自發性患側上肢使用量有關,憂鬱症狀在慢性期的腦中風患者中可能與因應策略有關,但與自發性患側上肢使用量無關。臨床意義:專業人員設計復健計畫時,可能可提升患者對其復健計畫之能力,如試想具體計畫、若遇到復建相關困難可如何處理等;另外,鼓勵患者主動尋求他人建議或協助,或許對於此群患者之自發患側上肢使用的提升有所助益,進一步維持生活獨立性;然而本研究亦發現患者在因應策略使用與憂鬱程度異質性大,將患者之個體差異列入考慮亦甚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