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臺灣人口結構老化趨勢持續加劇,2018年3月底老年人口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aged)社會。伴隨著高齡而來的是生理機能的老化衰退,進而造成身體功能退步、影響健康狀態。如何健康老化,減低老年照護的需求,在扶老比快速升高的現在是影響社會安定的一大課題。研究指出50歲以上之中高齡族群的行動能力與自覺健康生活品質是有顯著的相關。從事適當運動對老年人的肌力、平衡和功能性活動能力有正面的效益。因此,方便、經濟、有效益又可為大多數長者接受的運動方式應被確認且推廣。方法:本研究透過公開招募方式,收集60位50歲以上可自由行走之成年人。排除患有足底筋膜炎、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糖尿病足等步行運動禁忌症或經評估有運動風險者。介入方式為每位參與者先參加衛教課程1小時,之後以運動智慧手環記錄每日行走一萬步以上,為期12週。比較介入前後身體組成(Biodynamics model 310, INBODY 3.0, BIOSPACE, Seoul, Korea)、上肢握力和10 m行走速度測試的差異。結果:共有56 名中老年個案完成測試,其年齡為61.79 ± 5.84歲,發現經過12週每日萬步行走介入後上肢握力總和(前測55.41 ± 12.45 kg;後測 58.89 ± 14.83 kg;p < 0.01)與10 m行走測試(前測6.02 ± 0.67 秒;後測4.83 ± 0.58 秒;p < 0.01)皆有顯著改善。另在體重(前測60.02 ± 9.75 kg;後測59.85 ± 9.97 kg)、體脂率(前測30.25 ± 5.59%;後測29.81 ± 5.22%)及肌肉重(前測39.32 ± 6.45 kg;後測39.43 ± 6.37 kg),都有些微改變但無顯著意義。結論:本研究中老年人經由每天萬步行走可改善功能性活動能力,並增進上肢肌力。整體身體組成雖有微幅改善但未達顯著意義。臨床意義:中老年人透過智慧運動穿戴裝置紀錄及專業的協助,不需昂貴的健身器材及花費,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達成有效的運動訓練。不僅可預防肌肉退化、減低肌少症發生,降低衰弱及失能的風險,不只減少社會與醫療成本,也是活躍老化的具體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