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髖關節要適應人體直立行走及進行 各種運動,所以要求該關節有很大的穩固性和較好的靈活性。髖臼唇是附著於髖臼盂緣的纖維軟骨,主要功能是吸收衝擊力,分擔壓力及潤滑關節。髖臼唇撕裂的可能發生原因為股骨頭不斷地重複回轉的動作,或是由嚴重強大的外力所造成的傷害。就運動員而言,過度的髖屈曲、伸展和極限的外展都是可能發生傷害的機轉。此個案為28歲男性職業籃球運動員,於2016年12月比賽撞擊落地後導致右髖關節疼痛且角度受限,尤其是無法外展及外旋,經過3個月休息與物理治療後,角度仍受限且疼痛尚未改善,2017年5月進行X光及核磁共振攝影檢查顯示髖關節盂唇撕裂且髖臼已有磨損,並於7月接受髖關節盂唇縫合手術,術後即實施物理治療計畫,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物理治療對於髖關節盂唇撕裂後之療效與回歸球場計畫。方法:髖盂唇縫合手術後依照軟組織修復原則,短期目標為術後0 ~ 12週降低術後軟組織沾黏及改善髖關節活動度,建議每週治療3次,每次90分鐘;中期目標為術後12 ~ 24週增加本體感受器、肌肉耐力與日常生活無礙,建議每週治療3 ~ 5次,每次120分鐘;長期目標為術後24週後增加肌肉力量及重回賽場,建議每週治療5次以上,每次時間120 ~ 150分鐘。結果:經過6個月物理治療後,雙腿相比之下,主、被動髖關節各角度已無太大差異;髖關節各角度徒手肌力測試(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均已達正常且無疼痛感,目前持續接受物理治療,已可與球隊進行練習且無疼痛感,期待今年重返球場。結論:骨科手術與物理治療密不可分,術前溝通,術後積極接受系統性復健至少6個月,可有效降低髖關節術後後遺症及加速恢復。臨床意義:髖關節在臨床上為複雜且多變的關節,術前若髖部持續疼痛,且伴隨屈髖、外展與外旋角度受限,建議再次進行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及診斷,術後物理治療更是需要耐心及細心,切勿過於著急讓患者受到二度損傷而導致不可回復的傷害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