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94.164
  • 期刊

【論文摘要】結合彈力帶運動對中風病患在平衡能力與功能性活動之療效:初步研究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Combine Teraband Exercise on Balance Ability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Pilot Study

摘要


背景與目的:彈力帶具有攜帶方便、便宜即不受場地限制,且是十分有效的小型肌力與肌耐力的訓練工具。依顏色差異而有不同的阻力。目前廣泛應用在功能性體適能上。然而,在神經物理治療方面卻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三週的彈力帶運動對於中風病患在平衡能力與日常生活功能活動之影響。方法:徵召12位中風病患(平均年齡66.43 ± 13.72歲;平均住院天數39.22 ± 20.97天;徙手肌力測試至少3分以上)。以隨機方式分配到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與三週後各做一次測試。測量工具包括柏格是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及功能性活動包含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5公尺行走速度及6分鐘行走距離測試。實驗組除接受傳統的復健治療外,還合併下肢彈力帶運動,包括髖屈曲與外展肌群、膝伸直與屈曲肌群及踝部蹠屈與外翻肌群等肌力訓練。運動強度以自覺用力係數Berg scale約12~14為中等強度,每組做10~12次,每次停10秒,重複二回合,組間休息2~3分鐘,為期3週。對照組則進行3週傳統復健治療(柔軟度、肌力、平衡與行走練習)。一星期5次,每次30分鐘。結果:兩組在實驗前所有測量項目並無顯著差異。三週介入後,實驗組在5公尺行走速度優於對照組達顯著差異(p<0.05)。然而二組在伯格是平衡量表、巴氏量表及6分鐘行走距離並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實驗組在巴氏量表前後(63 vs. 81),伯格氏平衡量表前後(28 vs. 39),6分鐘行走距離前後(132m vs. 200m),皆有明顯進步。結論:中風病患除接受傳統的復健治療外結合彈力帶運動更能幫助病患改善平衡能力與日常生活的功能性活動。臨床意義:在整個復健治療計畫中,若能結合簡單有效的彈力帶運動可提升中風病患的治療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許芝琳、邱怡貞、馬宜君(2024)。照護一位腦中風復健個案之照護經驗彰化護理31(1),122-133。https://doi.org/10.6647/CN.202403_31(1).00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