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0.109
  • 期刊

【論文摘要】合併薦髂關節功能異常與腰椎不穩定之下背痛病患之臀大肌與核心肌群運動介入效益: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iveness in Gluteus Maximus and Core Muscles Exercises for a Patient With Low Back Pain Combined with 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 and Lumbar Instability: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薦髂關節功能異常(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與腰椎不穩(lumbar instability)都是造成下背痛的可能原因。薦髂關節功能異常於無神經症狀之下背痛病人當中盛行率約15%~30%,而腰椎不穩亦可能造成薦髂關節區域的下背疼痛,盛行率約30%~35%。薦髂關節主要透過型態閉合(form closure)、力量閉合(force closure)和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三項穩定元素組成功能整合模式,除了關節面型態閉合與韌帶系統提供保護之外,臀大肌收縮可直接施加穩定壓力於薦髂關節,提供力量閉合模式中後斜向帶(posterior oblique sling)之動態穩定。而核心肌群除了透過腹橫肌增加腹內壓,維持腰椎整體剛性,及透過多裂肌在上下節椎間較短的附著點,於姿勢改變活動期間,穩定控制脊椎動作,扮演腰椎穩定的角色之外,腹橫肌相對薦髂關節韌帶擁有相對較大的施力力臂,透過橫向肌肉收縮,將對薦髂關節產生一作用力放大機制,以增進關節力量閉合穩定,而多裂肌收縮則使關節產生相對穩定之點頭動作(nutation),得以同時穩定薦髂關節與腰椎。因此本文將探討針對同時有薦髂關節功能異常與腰椎不穩的下背痛患者,利用臀大肌肌力訓練結合核心肌群運動做為介入方法之成效。方法:個案為一位36歲有薦髂關節功能異常與腰椎不穩定的女性,主訴為右側下背疼痛,薦髂關節處有壓痛點,疼痛症狀間斷性出現,於站姿下做髖屈曲會有關節卡住的現象。歐氏失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作為功能性活動評估問卷,個案屬於下背痛中度失能。個案接受為期1個月,每週2次的介入,內容包含20回、每回5秒的黑球(blackball)髖內夾與外撐獵槍技巧運動(shotgun exercise),藉由髖外展肌與髖內收肌交替收縮將薦髂關節恢復到正常位置。關節復位後,進行闊背肌與梨狀肌牽拉運動,再重覆20回撐獵槍技巧運動,最後進行臀大肌肌力訓練和核心肌群穩定運動。核心穩定運動每回10次,時間不計;臀大肌肌力訓練則參考Added於2018年臀大肌肌力運動於薦髂關節失能病患之建議,肌力訓練劑量為每項運動進行10次,彈力帶彈性阻力為10RM。結果:個案的疼痛指數由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6分降低至1分,髖關節活動度與梨狀肌、背闊肌、胸腰筋膜柔軟度左右對稱,右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內旋肌力由4分進步至5分。功能性活動經過介入後改善疼痛至維持站姿下不會有症狀出現。個案騎機車過程中右側下背疼痛指數由NRS7分降低至2分,歐氏失能量表分數由34%降低至10%。結論:對於有薦髂關節功能異常與腰椎不穩定的下背痛病患,除了透過影像學診斷判斷骨性結構排列是否異常以外,評估關節周圍軟組織柔軟度與肌肉力量對於薦髂關節與腰椎穩定功能具有價值性存在。於關節復位運動後,透過臀大肌肌力訓練結合核心肌群穩定訓練,同時處理薦髂關節周圍肌肉動態穩定之主動系統,以增進關節力量閉合模式與腰椎穩定度,可降低病患下背疼痛程度並改善功能性活動。臨床意義:下背痛臨床案例中,薦髂關節功能異常與腰椎不穩定所致下背痛病患於關節復位後,搭配適當強度之臀大肌肌力訓練結合核心肌群穩定運動,具有降低患者疼痛與改善功能性活動之效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