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19.148
  • 期刊

【論文摘要】早期的物理治療介入對於髖部骨折術後之老年患者功能活動的效益

【論文摘要】Effects of Early Stage Physical Therapy on Functional Activity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摘要


背景與目的:髖部骨折(hip fracture)分為股骨頸骨折、股骨轉子間及股骨轉子下骨折,手術治療必須使用鋼釘內固定或人工關節置換。髖部骨折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老化所造成骨質疏鬆與跌倒,進而導致老人失能,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與照護,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老年人於髖部骨折後,無法恢復行走能力佔40%,在6個月內死亡占20%,有高達50%會發生再次骨折的機率。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老年人為容易發生骨折之族群,近5年(2010至2014年)發生因髖部骨折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共有7,121人至8,384人,發生率每10萬人口為31至35人,骨折發生後容易形成無法獨力完成日常生活能力,因而加重照護者及社會成本的負擔。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討早期的物理治療介入對於髖部骨折術後之老年患者功能活動的效益。方法:共30位65歲以上因髖部骨折接受手術之後的老年人納入本研究,個案於術後次日開始接受早期床邊物理治療計畫介入,施行計畫為每次20~30分鐘,每天1次,治療計畫包含足踝幫浦運動、主動關節活動、伸展運動、肌耐力訓練、功能性活動及行走訓練。介入前後測試髖關節活動度、髖部屈肌與外展之徒手肌力、功能性行走分類評量(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躺到坐及坐到站的功能性活動。統計分析使用SPSS 20.0,類別變項以百分數位表示,連續變項以平均數及標準差呈現,使用卡方與成對樣本t檢定統計方法,統計顯著水準定為0.05。結果:個案30人之平均年齡79.63±8.69歲,男性13位(43%)、女性17位(57%);手術治療接受鋼釘內固定18位(60%)、接受人工關節置換12位(40%)。髖部骨折術後住院期間平均3~5天,執行每日物理治療介入前後,以成對樣本t檢定檢驗,有顯著平均值改變者包含:髖關節屈曲活動度,平均值改變差異值為35.67±17.33°;髖關節外展活動度,平均值改變差異值為10.17±4.25°。而以卡方檢定檢驗後得到顯著變化者包含:髖部屈肌肌力,由原微動19位(63%)到差11位(37%),進步至差13位(43%)到佳17位(57%);髖部外展肌肌力,由原微動23位(77%)到差7位(23%),進步至差20位(67%)到佳10位(33%);FAC的結果顯示,由原0級18位(60%)、1級11位(37%)與2級1位(3%),進步至1級8位(27%)、2級14位(47%)與3級8位(27%);躺到坐的功能性活動結果顯示,由原最大協助25位(83%)到中度協助5位(17%),進步至中度協助7位(23%)到微小協助23位(77%);坐到站的功能性活動結果顯示,由原完全依賴4位(13%)、最大協助21位(70%)與中等協助5位(17%),進步至最大協助3位(10%)、中等協助6位(20%)與微小協助21位(70%),顯示物理治療介入前後皆有顯著進步。結論:本文顯示老年患者在髖部骨折術後住院期間及早開始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明顯促進髖關節屈曲及外展活動度、增加髖部屈肌與外展肌力、FAC行走能力、躺到坐及坐到站的功能性活動等的恢復。臨床意義:髖部骨折患者術後早期接受床邊物理治療,盡早進行運動計畫可增進關節活動度、肌力及日常生活功能性活動,並恢復功能活動,提供臨床物理治療參考資訊。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徐鈺婷、林雅慧(2023)。利用行動科技改善髖部骨折術後護理指導之改善專案領導護理24(2),160-174。https://doi.org/10.29494/LN.202306_24(2).001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