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242.140
  • 期刊

【論文摘要】雙側協調訓練對動靜脈畸形導致腦出血患者功能恢復之成效: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Bimanual Coordination Exercise 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Hemorrhage: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畸形,由異常膨大的供應動脈、引流靜脈以及纏繞在一起的血管巢所構成。最常見的是腦出血,每年發生率約2.3%。因此,本篇個案報告目的是探討雙側協調訓練對於動靜脈畸形導致出血性中風病人功能恢復的成效。方法:本報告利用個案處理模式與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來做評估及介入。將評估結果參考過去文獻內容設計個案的協調、平衡及行走的運動計畫和治療目標。本個案是一位12歲男孩,因流口水和劇烈頭痛而送到臺大醫院急診室,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右額葉出血40-50 mL,理學檢查發現其左側肢體動作為布朗斯壯階段第四期,肌張力都為正常;左側上下肢近端肌力分別為較差(poor)與較弱(fair+),而遠端則是有感覺異常;肢體協調部分在手指-鼻尖-手指測試(finger-nose-finger test, FNF test)及足跟-膝蓋-脛骨測試(heel-knee-heel test, HKH test)都是左側比較差。動態坐姿平衡良好(good),靜態與動態站姿平衡尚可(fair)。因個案雙手操弄的能力受損、左側肌力不足,且手腳協調能力不夠,導致個案站姿平衡、行走、跑與跳的能力受損而無法上學校體能課。依據分析結果並參考實證資料後以肌力訓練、雙側協調及任務導向訓練的方式為個案做治療。物理治療計畫為每次40分鐘,每週3次,共4週。訓練強度會依據病人進步而調整運動計畫。結果:在4週的物理治療後,徒手肌力測試左下肢由3+進步至5分,左側動作在FNF test及HKH test動作過程更為順暢且無辨距不良;行走速度進步0.98 m/秒。單腳站進步到雙腳皆能站超過30秒,6分鐘行走測試509 m,立定跳遠115 cm,慢跑最長時間可達4分鐘,上肢雖然在量表分數沒有明顯進步,但較能執行日常生活中的雙手活動。結論:雙側協調及任務導向訓練後,個案的跳躍、跑步能力及下肢肌耐力有出現明顯進步,上肢功能則進步較少。臨床意義:動靜脈畸形導致出血性中風病人由於左半側肢體的動作控制與協調能力較差,但藉此個案可得知雙側協調及任務導向訓練計畫的介入可有效的改善協調、平衡、行走功能及慢跑能力,且讓個案能參與學校的體能活動。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林以茹、蔡美容(2023)。一位腦動靜脈畸形併腦出血青少女術後恢復期之護理經驗彰化護理30(3),106-117。https://doi.org/10.6647/CN.202309_30(3).001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