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目的:頸部疼痛一年的發生率約占10.4-21.3%,且在一般族群當中總體盛行率高達86.8%,在臺灣頸部疼痛佔上半身肌肉骨骼疼痛的第三名。在所有族群樣本中,最常發生頸部疼痛的職業是行政人員及建築工業者。而前人研究中發現,頸部疼痛可能與不協調的肌肉活化、頭部前移姿勢、自主神經系統失調以及心理因素有關。針對頸部疼痛,近年來有學者使用穴位按摩來治療骨骼肌肉疼痛問題,穴位按摩可以用來減輕疼痛、放鬆且鎮定的效果、增加血液循環、增加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與降低組織沾黏。但穴位按摩是否能降低頸部患者的頸部淺層肌肉活性以及改善自主神經失調,目前較少研究探討,所以本研究目的是探討穴位按摩能否降低頸部淺層肌肉活性與改善自主神經失調。方法:本研究收入5位經常使用視覺螢幕系統的慢性頸部疼痛成年人(平均年齡:25歲),5位受試者皆接受6分鐘穴位按摩,研究者分析治療前後,連續3分鐘電腦打字時的肌肉活性與休息時的心跳變異性、視覺類比量表及疼痛閾值。結果:兩側的頸部伸肌及右側胸鎖乳突肌分別在1、2及3分鐘打字過程肌肉活性皆呈現降低趨勢,左側胸鎖乳突肌在1及3分鐘肌肉活性有降低的趨勢,而左側胸鎖乳突肌在第2分鐘活性有增加的趨勢,雙側上斜方肌活性皆在1、2及3分鐘有增加的趨勢。心跳變異性的低頻訊號有下降趨勢及視覺類比式量表有下降2.7cm,心跳變異性的高頻訊號提高趨勢、疼痛閾值左右側分別增加0.35及0.24(kg/cm^2)。結論:穴位按摩可降低部分的頸伸肌肉、胸鎖乳突肌活性,也可以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及疼痛,同時可提高副交感神經的活性與疼痛閾值,但對於上斜方肌活性較無明顯發現。臨床應用:本研究初步結果顯示,穴位按摩能夠降低頸部疼痛患者的疼痛與肌肉活性,未來希望能將穴位按摩與物理治療結合以應用於頸部疼痛患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