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214.156
  • 期刊

重新檢視IPO釋股決策-門檻模型的應用

摘要


本文應用Hansen(2000)的門檻模型(threshold model),檢視胡德中、馬黛(2004)IPO決策模型的幾個重要推論。除了驗證景氣變化與折價及釋股規模間均具有非線性關係外,也進一步確認「擇時發行」是發行公司最為重要的決策關鍵。此外,實證結果發現當中籤率愈低時,折價幅度顯著較大,此現象可做為認購風潮的部分證據。最後,我們也觀察高折價公司長期績效的表現,發現高折價公司未來雖然會有比較好的盈餘表現,但其長期持股報酬率卻不盡理想。隱涵上市初期,市場對於公司評價有過分高估的情形,此點似乎證實折價確實會受到市價偏誤的影響。

參考文獻


胡德中、馬黛(2004)。由承銷價低估、市價高估與股權結構觀點分析最適釋股策略與IPO折價。經濟論文。32(1),227-272。
馬黛、胡德中(2003)。承銷配售機制之決定及其對IPO折價之影響:競價拍賣、詢價圈購與公開申購。財務金融學刊。11(1),1-40。
許馨文(2004)。公司治理外部監督與市場景氣對上市(櫃)公司承銷價格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
陳軒基、葉秀娟、陳右超(2003)。承銷制度與折價幅度:台灣初次上市櫃股票之實證分析(1980~2000)。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4),175-198。
詹文萍(1995)。公司訊息、上市時機與台灣新上市公司價值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被引用紀錄


曹育賢(2012)。台灣IPO與股價表現〔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128
陳婕瑜(2009)。初次上市櫃公司首日超額報酬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105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