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54.41
  • 期刊

我國劍道不同段位選手面部進擊與退擊的生物力學分析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比較與分析不同段位的劍道選手對於面部進擊與退擊,在地面反作用力,運動學資料與撞擊力的差異。透過測力板(Kistler platform)量測進擊與退擊的地面反作用力,包括有垂直方向、前後方向及內外方向的最大值、平約力與衝量。利用攝影機(AG-450)與影像分析系統(peak Performance)來記錄並計算動作過程中,竹劍角度、身體角度,重心位移與速度,手部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及腳部踝關節、膝關節的角速度,動作時間等。以撞擊測量器量測打擊力量。以9位男性劍道選手為受試者,高段組5人為現役選手,低段組4人為台北體專劍道專長學生,每人須作二組動作,且每組動作實施3次。地面反作用力、運動學及撞擊力測量器資料,以T-test及皮爾遜積差相關檢驗各變項的差異資料,其統計分析比較顯著水準定為0.05。依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獲得結論如下: 1.地面反作用力的垂直最大值、前後最大值、垂直衝量、前後衝量、垂直平均力、前後平均力,進擊明顯大於退擊。 2.地面反作用力三方向(Fx, Fy, Fz)的最大值、平均力與總衝量,高段組與低段組之間都未達顯著差異。 3.地面反作用力Fy(垂直)Fx(前後)Fz(左右)之最大值出現時間,各佔整個動作時間的80%~84%,83%~890%,68%~72%。依時間先後為Fz(左右)、Fy(垂直)、Fx(前後)。 4.地面反作用時間,進擊時間較退擊時間短。高段組時間較低段組時間短。 5.竹劍揮振的角度與體角退擊動作明顯大於進擊動作;重心位移、重心速度,進擊大於退擊。高段組在竹劍揮振角度及重心速度最大值,較低段組小,體角明顯大於低段組。 6.手部各關節中(肩、肘、腕),以左腕的角速度最大,進擊與退擊動作中,只有右手肘角度速最大值達到顯著差異。高與低段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7.腳部關節中進擊時左踝關節與退擊時右踝關節的角速度最大值達到顯著差異,進擊大於退擊。高與低段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8.打擊動作時間,進擊平均時間0.89秒,退擊平均時間0.93秒,進擊與退擊時間相差約0.05秒,未達顯著差異。高與低段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9.撞擊力量,退擊平均撞擊力量約74kg,進擊平均撞擊力量約61kg,進擊與退擊撞擊力量相差約13kg,未達顯著差異。高段組與低段組之間未達顯著差異。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張智涵、陳安寶(2019)。臺灣劍道運動研究-回顧與前瞻運動教練科學(55),49-59。https://doi.org/10.6194/SCS.201909_(55).00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