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4.141
  • 期刊

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下之典範鬥爭:以換發身分證按捺指紋案為分析

Paradigm Conflict within Hidden and Delayed high-tech Risk Society: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Case of "New ID Card Application with Fingerprint Submission"

摘要


本文從科技風險不確定性觀點,透過相關歷史事件脈絡之論述分析整理,針對2005(民94)年換發國民身分證按捺指紋引發的爭議,提出了長達十餘年整體社會系統風險論述典範的鬥爭討論。 我們區分兩組風險論述競賽。第一組論述是以生物特徵與數位科技系統的安全確定性為基礎,強調治安與效率論述,為一組「簡單的現代」(simple modern)的生產邏輯,以線性因果的思維認為科技系統的可控制性(可確實保密、儲存)、可彌補性(為了治安犧牲一點點人權也是值得)、與可回復性(即使資料外洩名譽仍可回復);第二組論述站在科技系統的不確定性典範上,強調生物特徵與數位科技系統無論在儲存、複製、保密上的高度不確定性,本文以「反身的現代」(reflexive modern)分析其強調對科技系統的不確定性所將造成的侵犯隱私權、資料外洩、商業犯罪、社會歧視等批判性風險觀點。 同時,從民調上民眾支持建立指紋資料庫的現象,本文提出了建構性的批判解釋。指出在風險具有指涉未來的意義下,公眾對治安利益的未來性感知較為清晰;相對的,由於風險知識鴻溝,公眾對於生物特徵數位科技所將衍生的巨大社會風險較為模糊,因而在利益與風險選擇上傾向前者。然而這種認知型態卻構成了自我隱匿、遲滯處理風險的現象,演變為隱匿、無知下的個人選擇。另一方面,同樣也在風險知識鴻溝的門檻下,技術官僚工具性的推動簡單化約的、單面利益論述的指紋資料庫政策,掩蓋了該項科技系統複雜性的風險問題,造成科技決策者隱匿、遲滯風險的存在,本文稱之為制度性的隱匿與遲滯風險。然而,這些現象已辯證性的形成一種在地社會特殊的文化結構,造成了我國對新興科技風險不確定性之典範轉移的社會困境。

參考文獻


反國民卡行動聯盟
反國民卡行動聯盟
蕃薯藤新聞
反國民卡行動聯盟

被引用紀錄


簡宏昌(2008)。環境正義與科學園區設置: 以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1339
武文瑛(2015)。食安風暴政府治理之風險感知與溝通分析 -以黑心油品事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0154
謝子蓉(2014)。台灣細懸浮微粒風險管制之科學爭議與治理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241
梁巧俐(2012)。塑化劑事件的風險溝通與論述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290
陳薪智(2012)。由風險治理之觀點論電子病歷決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06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