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8.255
  • 期刊

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

摘要


施叔青本著「以小說為台灣立傳」的信念寫作「台灣三部曲」,其中《行過洛津》為「台灣三部曲」之首部曲。作者以故鄉鹿港一一洛津為小說背景,描寫清末大量的漢人移民至洛津的生活情狀。移民的過程與其中的故事,顯示了文化的轉移、承傳與創新,而這樣的文化現象,便表現在洛津的地理空間中。本文透過小說的分析,加上洛津的地理環境來解讀《行過洛津》,觀察作者如何繪示地理環境與人物之間的互動,以及人們是如何因應地貌而形成聚落;同時,不同的民族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也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甚至權力的爭奪也捲入其中。這些互動形成了洛津、影響著洛津的興衰,因此本文針對洛津的歷史、地理及地景的變化,與人們的交互影響來討論,希望可以獲得另一向度的解讀。另一方面,作為台灣三部曲之首部曲,作者以「移民」為主題,企圖為回顧台灣的歷史提出新的解釋,因此本文希望詮釋出作者這種獨特視角的豐富性:從作者回顧台灣歷史的方式異於其他大河小說,以大量地理環境考察作為主要切入點,進行一場真實之景與小說之情的辯證關係,可顯示出作者的另類視野,而這種看待台灣的方式,正好說明了台灣認同現況的多元與矛盾。

關鍵字

施叔青 行過洛津 地理 歷史書寫

被引用紀錄


曾玟慧(2015)。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性別意識與歷史觀照〔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5.00322
姜怡如(2008)。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3657
楊采陵(2009)。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111200916053324
謝秀惠(2010)。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3887
何敬堯(2012)。論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時空敘事與文本疑慮――「癥狀式閱讀」的逆讀策略〔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51926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