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11.193
  • 期刊
  • OpenAccess

迎魂歸鄉-如何在各鄉鎮談「白色恐怖」的一點筆記

Welcome Spirits Home: Notes About Talking "White Terror" in Villages and Towns

摘要


直到今天,許多民眾仍然認為「白色恐怖」相關敏感,容易導致不同族群的對立。即便從檔案中,我們可以確定約有45%的政治犯屬於「外省人士」,但這種刻版印象仍揮之不去,成為討論相關議題時的重要阻礙。另一種刻版印象也很常見,認為政治犯大多數是高知識分子,而政治案件集中在大學林立的城市地帶。反之,一些民眾進而認定自己的故鄉安靜、偏僻,與這段歷史離的很遠,沒有探索的必要。這種印象也是誤解。例如1950年代的案件中,涉案者大多左傾,活動範圍則深入各地的工廠與農村。又好比1948年後軍事機關林立(例如空軍官校、海軍官校、陸軍官校、海軍總司令部……)的高雄,則有許多軍人涉案。無論如何,政治犯多為「讀書人」或集中於城市的印象,也與事實存在差距。即便如此,無可諱言,這些印象終究主導了大多民眾的認知框架,進而影響他們想像現實(reality)與回應這段歷史的態度。而這些印象,在沒有建立社會溝通的前提下,也很難通過純粹的學術研究加以破除。那麼,該怎麼在這些刻版印象阻礙下進行對話?跟誰談?在哪談?談甚麼?談論後帶來甚麼改變?這些問題,便是我在這裡試圖回應的問題。本文架構如下:(1)介紹何謂「白色歷史鄉鎮化」;(2)三個實踐案例;(3)結論,探討不同敘事策略對促進對話的助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