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74.168

摘要


在戰國時期,墨子學說已經跟儒家並稱顯學,盛極一時,在當時墨子學術爲什麼能夠迅速形成完整體系,並且深入民心?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以前的學者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雖然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都不免有所偏,未能涵蓋墨子學術思想形成的全部因素。因此本人多方蒐集資料,加以歸納、分析研究,希望對這個問題能夠作更完整、更周延的探討。本論文首先提出歷來學者的見解,並且說明它與墨子學說的關係。接著提出筆者個人的見解及推論的依據,希望對墨子學術思想的研究,及各種疑難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所幫助。 墨子是一位博學而深思者,他學術思想的形成,大體來說必是多方承受,一方面繼承古代的道術,一方面觀察當時社會的需要,斟酌攝取各家的長處,再加上墨子本人獨特的見解而形成。因此,時代環境的刺激,各家思想的激盪,以及墨子的個性與出身等,都是形成他學術思想的重要因素。對於這些因素必須深切瞭解,才能徹底明白墨子學術思想的內容。

參考文獻


孫詒讓(1976)。墨子閒詁。世界書局。
李漁叔註譯(1976)。墨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冬珍(1981)。墨子新探。世界書局。
王讚源(1996)。墨子。東大圖書公司。
梁啓超(1956)。墨子學案。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閱讀


  • 湯智君(2004)。墨子的施教與影響析論東海中文學報(16),25-53。https://doi.org/10.29726/TJCL.200407.0002
  • 吳豐年(2011)。墨子論證方法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173-184。https://doi.org/10.6797/LTARGE.201102.0173
  • 李鈺文(2008)。墨子宗教情懷的形成與實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185307
  • 方豪(1968)。「墨子研究」序現代學苑5(7),18-18。https://doi.org/10.7065/MRAS.196807.0004
  • 吳豐年(2012)。墨子非樂學說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3),139-153。https://doi.org/10.6797/LTARGE.20120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