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81.35
  • 期刊

民間善書的形成與教化-以《太上感應篇》為例

摘要


善書基本上是建立在善惡報應的信仰情感上,不必仰賴高深的宇宙論與哲學觀,直接訴諸於宗教意識而來的生命安頓,堅定對神的信仰以及求得與神同在的終極歸宿。《太上感應篇》是民間最爲普遍流傳的善書,雖被歸類爲道教經典,實際是跨越了宗教的界限,廣泛地被儒釋道三教的接納與傳播,是民眾經常性讀誦與奉持的典籍,對民間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可以號稱爲「善書之祖」。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根據《抱朴子》的〈對俗〉與〈微旨〉兩篇中有關勸善的主題加以整理貫串,而成,專門論及善惡報應,不涉及道教其他相關的教義與修持,其涵義極爲單調與平常,大多是用來規範人們的行爲,強調行善成仙的宗教目的。《太上感應篇》可以視爲善害的經典之作,其根本內涵就在於展現出「感應」的神聖體驗,這是傳統宗教最爲核心的信仰本質,「太上」則象徵由神的感通經驗轉向於道的修證體悟,契入宗教最高的終極境界以圓成生命。本文將集中探討此書形成的宗教目的與功能作用,追究其社會教化的倫理規範。

參考文獻


Milne, Bruce、蔡張敬玲譯(1992)。認識基督教教義。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崔連仲(1991)。從佛陀到阿育王。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朱越利(1991)。道經總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Torrance, T. F.、阮煒譯(2003)。神學的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周光慶(2002)。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