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35.178

摘要


因熊十力先生的點醒,牟宗三先生得以契悟「生命的學問」。自廿世紀四○年代後期以來,牟先生的學思歷程,即圍繞「生命的學問」而展開。生命一是個人的,一是民族的。人的一生是為「主觀實踐」,與之相關的是道德宗教;民族歷史則為「客觀實踐」,與之相關的是歷史哲學。牟先生認為,契入道德宗教需要「存在的感悟」;理解民族的歷史則需要「具體的解悟」。通過中西歷史文化的比較,牟先生提出三統並建說。雖然道統(根源的文化生命)、學統(科學)、政統(民主政治)是有機結合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三者的關係並非並列,而是有本有末,有體有用。「根源的文化生命」是本;知識之學、民主政體為用。

參考文獻


蔡仁厚(2003)。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聯經。
牟宗三(2003)。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聯經。
牟宗三(2009)。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
牟宗三(2003)。五十自述。台北:聯經。
牟宗三(1970)。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閱讀


  • 陳伯中(1996)。道家思想與生命科學對生命的理解宗教哲學(5),125-132。https://doi.org/10.6309/JORP.199601_(5).0011
  • 和希(2021)。生命的課題臺灣現代詩(65),84-8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64617-202103-202103190010-202103190010-84-85
  • 梁乃崇(2009)。生命的靈性與價值佛學與科學10(2),43-45。https://doi.org/10.30162/BS.200907.0001
  • 涯風、陳聰信(2010)。生命的意義春暉(66),4-4。https://doi.org/10.6611/spris220.2010.66.4
  • 胡維華(2015)。生命的意義校園57(6),56-5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007-201512-201511090002-201511090002-56-59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