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11.87
  • 期刊

太虛法師佛學思想中的現世性意義

摘要


無容置疑,太虛法師(以下簡稱太虛)是近現代中國佛教史中一位具有莫大影響力的法師。他雖是佛門中人,但他對現世的關懷,比起很多生活在俗世間的仁人志士,也不遑多讓。太虛行事務實,不崇尚空談,扣緊時局變化及針對當時社會實際之需要,打從教理、教制與教產三方面著手對佛門進行改革。其佛學思想別樹一幟,提倡「人生佛教」思想,與「現世」結合,在平常生活中修行。太虛天資聰敏,善於把學到知識包括唯識學與西方知識融入他的佛學思想中,藉此整頓佛門,革除陋習,務求做到承先啟後,並與新時代接軌,切合當時佛教內部及社會人士的實際需要,甚至面向世界,希望可以把佛教弘揚到西方社會。從太虛所寫的著作及文章包括《自由史觀》、《真現實論》、「人生佛教」、「人間淨土」以至唯識思想中,可以理出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其思想主軸是關心現實人生,投入生活,活用佛法,建設和諧社會。中間環環相扣,互相關聯。其「佛法在世間」的「現世性」思想,由來有自,太虛的佛學思想承繼了中國文化的務實傳統,並把它發揚光大,把佛教思想真正落實在人間。學佛先學做人,「現世主義」就是要把握當下,做好當下、做好人作為人應有的本份,在道德上自我要求,克盡己任。這種「現世性」傾向使太虛的佛學思想有別於其他僧侶,扭轉了佛教本意是要遠離苦難的娑婆世界,通向一個超越的出世間境界,求取個人解脫。太虛把原始佛教思想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打破本來是無法互相通達的世俗諦和勝義諦的界限,把人間變成淨土,一體圓融。這樣,一方面展示佛教自身的開放性格,能夠接納不同文化對其義理的詮釋;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現出中國文化同樣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格,把佛教的內容、義理吸收,並作出創造性的轉化,締造出一個圓融無礙的佛教觀。其思想涵蓋了現實與理想的範疇,豐富了佛教的內涵,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思想的一大創造!

參考文獻


季羨林(1990)。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
梁啟超(2008)。佛學研究十八篇。江蘇文藝出版社。
麻天祥(2007)。廿世紀中國佛學問題。武漢大學出版社。
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