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4.126
  • 期刊

行權,抑或「借權以自飾」?-《孟子》與《繁露》對行權理論爭議與困境的反思

Whether to Apply Expediency (quan) to Practice or "Cover oneself" with Expediency"? - Mencius and 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Reflections on the Controversy and Predicament of the Theory of Applying Expediency

摘要


經權問題是傳統儒學思想中十分重要的議題。行權須以道為根據,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道德判斷與實踐,「借權以自飾」卻是毫無原則的機會主義。二者的根本差異在理論上極易說明,但若要在實際操作中把二者加以區分,則未必容易。為了辨清「行權」與「借權以自飾」,《孟子》與《繁露》在四個方面做了闡釋,即行權的動機、行權時的具體情境、行權手段的正當性以及實際結果。如此嚴苛的要求雖有助於將行權與「借權以自飾」相區分,但同時又產生了如下困境,讓無數後學望「權」興歎,感慨「唯聖人方可行權」。

關鍵字

借權以自飾 孟子 董仲舒

參考文獻


蘇輿(2010)。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程顥、程頤(201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黎靖德編(2010)。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哲教研室(2009)。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黎漢基(2012)。權變的論證─以〈春秋〉祭仲廢立事件為研究案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30+34-35+37+4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