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6.159
  • 期刊

工夫論視域下的道德的形上學──畢遊塞的牟宗三之思

Moral Metaphy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Self-Cultivation: On Sébastien Billioud's Thinking on Mou Zongsan

摘要


最近幾十年,海外學界逐漸發出「牟宗三真的重要嗎?」的質疑之聲。焦點在於牟宗三運用了一套類似西方形上學的話語系統重構了傳統儒家思想,其適切性及哲學意義何在?法國學者畢遊塞提供了一種有建設意義的批判性回應。他選擇以工夫實踐為基石,重新釐清「道德的形上學」的核心洞見與「無執的存有論」的義理旨趣:通過工夫實踐而實現主體轉化。這一工夫論的人類學維度可以實現對康德的自律概念的邏輯擴張,成就一種道德法則「時時」呈現的「自律的生命」。這一具有日常性的工夫視角提供了兩個新的工夫論問題:自我與他者之間如何感通?本心與習心之間如何交織統合?牟宗三嚴格區分了逆覺與順取、頓教與漸教,畢遊塞在承認這一「工夫論差異」的前提下嘗試著解釋兩者之間非因果性的連續關係,為此他將法國理論中的多元工夫論思想引入討論。在這一新的工夫論視域下,我們可以經由牟宗三而展開一種富有成效的跨文化對話與工夫論互動。

關鍵字

道德的形上學 覺情 感通 工夫論

參考文獻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1999)
蔡仁厚〈牟宗三教授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收入蔡仁厚編《牟宗三先生紀念集》(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P.169。
陶悅〈牟宗三的工夫論思想探析〉,《哲學研究》2016,第十二期,PP.57-6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先生全集》第廿九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牟宗三先生全集》第六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