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技本同源,因社會長期發展而分工化,使人們忽略於兩者的和諧發展,在東方中國,從太極八卦由觀象取物推演出科學的理數觀念所形成的藝術符號、青銅造物的器物美學、書畫造紙、五代北宋觀照自然所開創的皴法筆觸元素,建構出天人合一的心象繪畫,將自然萬物、山石美景約化在尺幅之間;在西方,從古典希臘數論美學與哲學探討、文藝復興的透視研究及印象主義對分光原理的應用表現至二十世紀包浩斯現代主義的形成與現代數位科技以0與1的位元元素,從而輕易演算龐大無窮的訊息所構築的圖像世界,都是藝術與科技合一的典型。1919年於德國威瑪成立的包浩斯設計學院,不同於十九世紀末美術工藝運動對工業革命後機械產製的排斥,而以符合時代精神,擁抱工業技術,致力於藝術與科技統一的試驗,成為現代設計與教育的典範,而在其燦爛短暫的十四年中,更提供了足為後人學習的精神價值。上個世紀包浩斯所處的環境變革,與今日由工業時代進入數位時代的社會形態,都面臨環境與技術的重大轉換,本文藉由包浩斯精神價值的探討,做為今日數位革命時代,面對環境丕變,設計師與設計教師如何因應,究其經驗,應務實於設計教育,敏於時事環境變遷,掌握科技先知,整合人文、美學與科技創造合乎美感的創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