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6.56
  • 期刊

支鏈胺基酸於臨床營養之功能探討

摘要


肝臟是人體主要的營養代謝器官,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儲存及養分的分佈上具有關鍵性作用,而肝病也是國人嚴重的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署統計,歷年來肝癌高居國內男性癌症死因第一位,每年死於肝病的一萬多人當中,約有八成是因B型肝炎引起,一成則為C型肝炎。肝病的治療方式,長期以來均以藥物、限制蛋白質飲食為主要治療途徑,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已相繼提出長期飲用低蛋白質食物,可能反而會增加氨、氫濃度,讓肝臟病患出現複雜的營養代謝型態改變,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卡路里不足症(proteincalorie malnutrition, PCM),更容易合併成肝腦病變、感染、靜脈曲張出血(variceal bleeding)、腹水等併發症,使得肝臟病患存活率降低,並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過去有諸多顧慮的動物性蛋白質,將有利於降低肝臟併發症的發生率,主要原因在於植物性蛋白質含有較高比例的支鏈胺基酸。臨床上對慢性肝臟疾病病人的營養評估,大都是採取較為簡易及最初級的檢驗數據作為營養支持的參考(例如白蛋白、運鐵蛋白、前白蛋白及維他命A結合蛋白),並未針對特殊的胺基酸組合或支鏈胺基酸在臨床上是如何改善肝臟病患、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成效及作用機轉,與該營養成分是否也能對其他病症提供更有輔助性的營養支持效益,進行廣泛或實務性的研究,故本文擬以支鏈胺基酸的營養機能,如何在臨床營養上,尤其是肝疾與癌症患者,扮演極為重要卻又容易令人忽略的營養效能進行探討,以供醫師或營養師參考。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洪憶雯(2016)。肝病防治方法之關鍵因素〔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8-18062016125710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