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43.130
  • 期刊

女性更年期憂鬱症中醫藥研究進展探討

摘要


更年期症候群是婦女停經前後常見的疾病之一,也可見於卵巢手術切除者。更年期是女性老化的自然過程。更年期憂鬱症多發生在女性性成熟期向老年期過渡的階段,在歐美等國的發病率為20%,而中國北京婦女更年期情感障礙的發病率為36.1%,且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更年期憂鬱症多以情感持續性低落為主要特徵,以情緒抑鬱、焦慮、緊張、猜疑為主要臨床症狀,嚴重者有自殺傾向,成為社會、家庭極不穩定的因素,己引起世界廣泛的關注。更年期憂鬱症症狀的發生有生物學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更年期情感障礙是典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更年期(climacteric period)是女性從成年進入老年階段,是介於生育期和老年期的時期,包括圍絕經期前、後。依據世界衛生組識(WHO)對圍絕經期(perimenopause)的定義,是指開始發生內分泌、生物與臨床類似停經的表現至停經後12個月內的期間。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曾對停經期(menopause)、停經前期(premenopause)、停經後期(postmenopause)給予以清晰的定義-稱為“圍絕經期(perimenopause)”。圍絕經期憂鬱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ve disorder)是在圍絕經期發生的一種精神疾病,常發生在停經前後的45~55歲之間,以情感憂鬱、焦慮、和緊張為主要臨床表現。另外可能出現疑病、自罪、嫉妒、妄想等,但無智力障礙,多數病人伴有失眠、身體不適和自律神經紊亂等症狀,並伴有內分泌功能尤其是性腺功能減退或衰老等現象。近來,由於女性社會地位提升、民眾對精神疾病認識的增加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民眾逐漸認識到解決精神疾病問題的重要性。 女性進入更年期以後,由於身體的自然老化,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體內雌激素降低,引起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性腺軸(HPO生殖軸)的反饋抑制功能失調,臨床出現雌激素缺乏相關的症狀、各器官系統衰老性疾病、精神及神經系統症狀,稱為女性更年期症候群(climacteric syndrome)。其臨床症狀多樣性,多數有烘熱感、自汗、盜汗、潮熱、頭暈、心悸、胸悶、心煩失眠、急躁易怒、情緒不穩、口乾口渴、五心煩熱諸症,舌質多暗紅,脈弦細或弦滑。部分患者血壓變化較大,出現血壓升高,心電圖檢查常出現ST段及T波的改變。西醫認為是由於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下降,致使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生殖軸功能失調,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的症候群。因而更年期憂鬱症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現代的更年期女性一般承受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容易引起心理、情緒上的障礙,嚴重者甚至有自殺、自傷傾向,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歷來用於改善更年期女性生活品質的激素替代療法(HRT),所引發的副作用問題近來逐漸的被發現,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單用雌激素而不兼用黃體素的更年期荷爾蒙補充療法,使用十年以上婦女罹患卵巢癌的風險特別高,使得更年期婦女賀爾蒙補充療法面臨挑戰,2002年7月,美國衛生研究院宣佈,研究中的婦女健康初始行動(WHI),在健康停經後婦女中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的臨床研究由於乳腺癌發病相對風險增加26%,且並無總體益處而提前終止研究計畫。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的第二殺手。在上述研究對激素替代療法缺點新認識的背景下,中醫藥治療女性更年期症候群及更年期憂鬱症有著新的契機。研究發現,以中醫藥治療對女性更年期症侯群及更年期憂鬱症引起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療效,且副作用較少,因此,中醫藥辨證治療更年期憂鬱症是值得深入探討及研究。

被引用紀錄


羅可倩(2017)。證驗Greene更年期症狀量表之憂鬱分量表篩檢憂鬱症的適用性:以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4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