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20.202
  • 期刊

職業災害補償調解機制之實務困境與未來展望

摘要


勞工遭遇職業災害時,輕則住院,重則導致失能、甚至死亡,所以在整個勞動關係的議題上,職業災害對勞工及其家屬造成之衝擊,更甚於一般常見的勞資爭議。而勞動基準法所規範的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對於勞工來說就是最即時的經濟上支持,惟當勞資雙方對於職業災害補償,產生認知上之差異時,司法訴訟雖然係屬最後的紛爭解決手段,但漫長的審理過程,勞工需要額外負擔經濟及時間上之成本,也使得勞工視司法訴訟程序為畏途。勞資爭議調解則係屬現行實務上最廣泛被使用的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簡稱ADR),希冀透過設置此制度,能夠使勞工權益能夠更快速及更便捷的獲得救濟,惟經統計每年仍有至少約4,400件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於調解不成立以後,也未進入到司法訴訟程序,導致勞工權利難以獲得填補。職業災害又可分成職業傷害與職業疾病2大類,其案件性質之特殊,也造成職業災害補償案件於勞資爭議調解程序中,更難以調解成立,故本文特別提出法令修正及行政措施調整之建議,期盼能夠使遭遇職業災害之勞工,權利能夠即時獲得救濟,並撫平傷痛。

參考文獻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98 年 4 月 8日勞動 3 字第 0980067497 號函。
秦唯珊、林冠含、郭育良、蕭淑銖,勞工發生職業傷害後 12 個月復工狀況之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32 卷第 6 期,2013 年 12月 15 日,頁 579-581。
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台灣高等法院八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 40 期,2002 年 11 月,頁 3–4。
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8 卷第 1 期,2009 年 2 月,頁 4。
勞動部 104 年 4 月 23 日勞動條1 字第 1040130697 號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