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62.204
  • 期刊

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兼談“文衡聖帝”的由來

摘要


在本文,我們主要以官方資料如實錄、會典、奏摺來呈現清代皇帝對關帝的封賜與其信仰擴展。經由上述論辨、鋪陳,我們知道滿族高層在入關前幾年已接受關帝信仰,他們並在建立「大清」、定都北京後不久即修建北京地安門外關帝廟,並定下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祭祀關帝的規例,此一傳統,一直持續至雍正三年才有所擴大,不只祭祀日增加春秋祭祀,更由中央推行至地方,一體奉行。從此,每年這三天祭祀關帝,變成地方官的責任。 除了祭祀日增加外,清帝更准許三個奉祀關帝的後襲封「五經博士」。這是清朝皇帝對關帝信仰的恩寵,更是他們將關帝儒家化的象徵。整個改裝的過程,始於康熙,定型於雍正,至咸豐三年完成。 清朝皇帝(康、雍)之所以將關帝儒家化,除個人喜好,治國設計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外界的潮流的影響。當時的大部份士人、官員都認為關帝是個讀《春秋》,近似孔夫子的神明,稱他爲「關夫子」。他一手持《春秋》,正氣凜然的樣子,深入人心。連道士們感受到這股風潮,編造關帝主持文衡的訊息。 隨著時間的推延,經卷、善書的流佈,愈來愈多的人相信此說,甚至連台灣南部的民衆都將蓋起的關帝廟,稱作「文衡殿」,而這個住在「文衡殿」裹的關聖帝君,可能就是現今民間俗稱關帝為“文衡聖帝”的源頭。

關鍵字

關帝 文衡聖帝 雍正 儒家化 五經博士

參考文獻


魯愚編(1995)。關帝文獻匯編:關帝全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王見川(2002)。軍神、協天大帝、關聖帝君:明中期以來的關公信仰。台灣宗教研究通訊。4,263-279。
王見川、李世偉(2000)。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公司。
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編印()。
(2001)。唐宋關羽信仰初探:兼談其與佛教之因緣。圓光佛學學報。6,111-1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