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221.52
  • 期刊
  • OpenAccess

戰後台灣散文家國意識之記憶、拼貼與重構

摘要


文學是時代的反映,在歷史的變化過程中,文學的變化亦有其複雜的過程,台灣文學自是無可避免的與中國歷史與文化息息相關。戰後中國國民黨播遷至台灣,兩岸分治,亦使台灣文學較完整脫離中國大陸成為獨立發展的線軸。但從日治時期即肇始的台灣新文學,與中國近代史與文化史事實上是息息相關,戰後台灣政府進入戒嚴時期,文學發展上分別經歷四、五O年代反共文藝、六O年代現代主義、七O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八O年代解嚴後的眾聲喧嘩,直到九O年代後的多元發展,台灣的散文書寫相較於小說與新詩而言,在台灣文學運動與文學論述主軸上相對處於邊緣地帶。值的注意的是「家國」的意識與記憶書寫與表現如何在散文中找到其呼應「台灣」相對於「中國」(或其他殖民地)存在的角色位置?筆者透過戰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意識」的書寫表現,發現家國意識在家族(以文化為主體定義的民族)與國族(以政權為主體定義的民族)兩線軸的寫作思維,散文作品中台灣主體意識的形塑被散文家書寫表現在其作品中成為一種創作的論述與意識呈現,本文即試圖透過散文的書寫表現探究戰後台灣散文之家國記憶的懷舊、拼貼與重構。

關鍵字

戰後 台灣散文 家國意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