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33.140
  • 期刊

阿嬤說月經:以後現代敘事取向看見多元月經意義

A Ma's Menstruation: A Postmodern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Menstrual Period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年長女性過往與月經有關之生命經驗、其如何理解月經與性觀念對自我的意義,以及與筆者共構替代故事後,對於月經的意義有何新的看見。本研究邀請二名年長女性,分別為90歲的阿鳳與70歲的小梅,成為研究對象,個別進行了三次訪談,訪談阿鳳的時間為86分、65分、103分,小梅則是91分、73分、111分,皆於2019年1至3月完成訪談。本研究以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探討以月經為主題之生命故事,訪談與資料分析時再以後現代敘事取向之態度,尋找生命故事對研究對象月經意義之影響所在,繼而試圖邀請其與筆者共同創作看見不同月經意義之替代故事。研究結果發現,年長女性受該時代性教育保守氛圍之影響,對於月經感覺丟臉或必須遵守因月經「不潔」而衍生之禁忌;惟經過研究者分享現代性教育觀點與不同文化對月經之看法後,研究對象皆願意與研究者共創替代故事,找到過往故事中的獨特事件,翻轉因主流文化對月經之汙名,嘗試看見月經之於女性應有其獨特且多元的意義,並同時保有過往與現有的看見,讓多元意義得以並存。建議未來可針對祖孫或母女訪談其對月經或其他性別議題之態度與彼此之間的可能影響;或加入男性議題,讓阿公說夢遺,看見多元夢遺意義。

參考文獻


林金定(2007)。女性智能障礙者月經問題誰來重視?身心障礙研究,5(3),215-224。DOI: 10.30072/JDR.200709.0005
周春燕(2007)。走出禁忌─近代中國女性的經期衛生(1895-194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8,231-286。DOI: 10.30383/TJH.200711_(28).0005
張玉婷(2012)。國小女生之女性親屬的月經知識、態度、經期不適與經期照護行為之調查。台灣性學學刊,18(1),25-48。DOI: 10.6784/FJS.201204.0025
張菊惠(1998)。月經之女性主義論述。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8,21- 25。DOI: 10.6256/FWGS.1998.48.21
黃榮真(2006)。智能障礙類教師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現況之初探-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2,307-336。DOI:10.7073/JNHUEA.200605.03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