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46.193
  • 期刊

水土保持局線上技術短講分享-以集水區崩塌長期演化談水土保持關鍵治理區位

Selection of the important remediation subwatersheds based on the long-term landslide evolution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經歷極端降雨事件誘發大量崩塌的集水區,在極端降雨事件後幾年的崩塌率演變情況。極端降雨事件的後幾年,在降雨條件已經不若極端降雨如此強烈情況下,多數的子集水區崩塌都可逐漸復育,但仍有部分子集水區的崩塌個數與崩塌率會攀升。本研究主軸即為探討這些子集水區崩塌率攀升的主因、子集水區分佈的位置跟崩塌的特性。本研究以741集水區為初步研究單元,並以極端降雨事件後的5年平均崩塌率來代表該集水區在極端降雨事件後的崩塌率變化趨勢,並藉此篩選崩塌難以復育的子集水區位置。以全台741集水區而言,極端事件過後5年平均崩塌率大於5%中有38處出現攀升趨勢(隘寮溪8處、旗山溪4處、荖濃溪11處),本研究從此38處挑選出10處進行細部分析,包含隘寮溪4處(子集水區編號為2103001、2103002、2103003、2103007),旗山溪2處(子集水區編號2101003、2101008)和荖濃溪4處(子集水區編號為2102019、2102023、2102026、2102028)。以此10處子集水區而言,其極端降雨事件即為2009年莫拉克颱風,10處子集水區在2009年至2015年的崩塌率都未低於3%,代表這10處子集水區都屬於崩塌率超過3%的高密度崩塌區。本研究對10處子集水區進行崩塌地地形位置分析及非累積崩塌面積與頻率分析,由分析結果都顯示在2010年至2015年於10處子集水區出現的崩塌多半都位於坡腳處,且崩塌特性包含難以復育大面積崩塌與小面積崩塌分布趨於密集,經本研究判斷應以位於蜿蜒河段、主支流交匯河段的河岸崩塌為主。本研究也擬定關鍵子集水區的治理策略,本研究認為在極端降雨事件當年誘發的崩塌是難以預測,且治理工程是以善後為主,但在極端降雨事件的後幾年,治理工程需朝向降低過往崩塌產生大量土砂所衍生的災害為主,可能發生衍生災害的位置跟原因都可被預測,本研究認為主因即為在具有高密度崩塌的子集水區,過多土砂量進入河道,在河道無法負荷情況下,河川發生蜿蜒並誘發更多河岸崩塌產生,若僅靠河道逐漸消化,則可能需要甚長時間才能讓集水區崩塌逐漸走向復育。本研究提出的治理策略有四,包含掌握高密度崩塌子集水區的分佈及土砂產量、降低大量崩塌產出土砂對河川之長遠影響、針對主流河段、大規模崩塌土砂產生區、高密度子集水區、河川源頭崩塌都提出對應的治理策略,並也建議可從特定水土保持區著手治理這些難以復育的子集水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