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3.172
  • 期刊

運用遊戲治療於受虐兒童之實務探討-心理師的觀點

摘要


筆者身為心理師,持續在社會局等心理諮商相關單位從事受虐兒心理諮商工作,累積幾年在相關兒童保護機構的實務工作、督導和教學經驗,對於以遊戲治療的形式對受虐兒進行心理諮商的諮商效果,感到值得被重視與推廣,學者對於其療效也多所肯定,包括各種的兒童問題-減輕拔髮症狀(Barlow, Strother, & Landerth, 1985)、改善選擇性緘默症(Barlow, Strother, & Landerth, 1986)、減低攻擊行為(Willock, 1983)、增進離婚家庭子女的情緒調適(Mendell, 1983)、增進被虐待及被忽略兒童的情緒調適(Mann & McDermott, 1983)、減低住院病童的壓力與焦慮(Golden, 1983)、減低分離焦慮(Milos & Reiss, 1982)等(引自高淑貞譯,1994,)。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是為了對自己多年的遊戲治療經驗做整理,對遊戲治療中的案主表達致敬之意,撰寫本文也是為了和遊戲治療的同儕分享討論,並且對於還在學習遊戲治療的學生做一些提醒。兒童受虐事件通常是指肢體虐待、精神虐待、性侵和疏忽。遊戲治療師在進行受虐兒的遊戲治療時,會很專注於如何透過遊戲治療的進行,以促成受虐兒的心理復原。筆者的經驗,由於受虐兒的情況和身份特殊,所以常涉及多元服務的提供與多系統介入的模式,遊戲治療師不僅需專注於「遊戲室內」受虐兒個別心理諮商方面而已,還需顧及「遊戲室外」兒童的家庭系統、學校系統、法律議題、社政系統等各方面的議題,需要與這些系統內的工作者密切合作,才能對受虐兒提供更有療效的協助。不同的遊戲治療師,可能採用不同的遊戲治療理論取向和技術,包括完形學派、榮格學派、兒童中心學派、心理分析/動力學派等,都是透過遊戲治療和玩具、故事來宣洩、淨化以及重整內在人格結構。筆者這些年來所使用的兒童遊戲治療取向,主要是以兒童中心取向的遊戲治療為主,不過有時因受限於機構規定的治療總次數、獨特的治療原因、轉介社政單位的特殊要求,筆者還會再加入其他的理論取向,以求目標的達成,因此常會以折衷式遊戲治療進行。折衷式遊戲治療是彈性地選取某些與遊戲治療理論和實務有關的學派與技巧,以應用於特殊情況之個案,對於學派和技巧的選擇,則是視情況而定。筆者所努力的治療目標,最主要的是讓受虐兒在此遊戲治療的過程中獲得矯正性的情緒經驗、心理創傷復原,重新獲得對人事物、對自己能力的掌控感,在歷經遊戲治療過程的各階段(建立關係、工作階段與治療的終結),逐漸地達成上述的治療目標。遊戲治療的複雜,是因為其中牽涉到不同理論取向和技術、不同的受虐兒童和家庭,而且還涉及不同生態系統。這些必須在遊戲治療中兼顧的生態系統影響,包括學校、家庭、法律與社政,分別詳述如下: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吳東彥、黃宗堅(2019)。遊戲治療中的主題、象徵與療癒:以一名身體受虐兒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6),97-130。https://doi.org/10.3966/172851862019090056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