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92.96
  • 期刊

楊華新詩之自然意象探討

The Natural Images of Yang Hua's Poems

摘要


楊華身為臺灣新文學史上最早被肯定的詩人之一,其創作的中文新詩作品數量在日治時期最為豐碩,在臺灣新文學新詩領域上有重要歷史意義。楊華的詩作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雖多為短詩且結構上未有嚴謹之設計,但其重視意象的安排為新詩的象徵運用與發展有所貢獻。本篇論文以楊華《黑潮集》中之新詩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將過去針對影響楊華風格之詩人進行統整討論,並量化楊華詩作中的各種自然意象加以分析,配合象徵手法、中國傳統意象、五行說與西方宇宙論進行探討,藉此推進日治時期中文新詩發展與自然意象運用之研究。

關鍵字

楊華 自然意象 元素 象徵

並列摘要


As one of the poets who got the recogn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Yang Hua created the most modern poem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Yang Hua had a great historical meaning of poetry in Taiwan, his poems utilized lots of "natural images," which contribute the using of symbol in modern poetry. The paper analysis Yang Hua's collection of poems, quantifying the natural images of his cre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ymbol,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the poetic theory of Gaston Bachelard, the study attempted to clarify Yang Hua's poems and Chinese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並列關鍵字

Yang Hua Natural Images Elements Symbol

參考文獻


張詩勤,《臺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5),頁3。
漢。戴聖,(樂記),《禮記》(臺北:華志,2018)。
向陽,(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的落差),《聯合報》副刊,2004年6月30日。
張靜宜,(誰是臺灣新詩第一位作者? ),《聯合報》副刊,2004年6月18日
盛浩偉,(20世紀臺灣文學故事1922踏出第一步),《人間福報》副刊,2016年7月4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