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4.63
  • 期刊

台灣癌症盛行率與死亡率的替換關係1996-2006

摘要


人類人口死亡率自1750年起開始長期下降,世界因而大為改觀;長期趨勢顯示,已開發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餘命之增漲一致出現右轉趨緩的現象,而有「世界趨同」之體現,同時則人類開始面臨健康與長壽分離的問題。一般以為壽命代表健康,愈長壽的人口其健康狀況愈佳。在高死亡率的時代此一見解也許正確,但於低死亡率的國家,嬰幼與青壯人口死亡率已趨近自然下限,區間餘命趨近於區間全距,死亡率持續下降的動能移入老年人口,而老年人一生累積的死亡與健康風險逐漸發生作用,其死亡率繼續下降較不容易,且由於死亡剩餘的結果,持續下降對整體壽命水準的影響也相對縮小,所以已開發各國死亡水準持續下降與壽命水準上升的動量趨緩。進一步地,由於老年人累積一生的死亡與健康風險,長期慢性疾病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與餘命的疾病;換句話說,傳染性與寄生蟲疾病之消除使得壽命水準大增,卻也使得長期慢性疾病有機會發展為主要的疾病型態,則壽命水準上升似乎只是一群疾病取代另一群疾病而已,不必然表示健康狀況改善。既有的研究顯示過去十年間台灣可能出現疾病擴張的現象,而十餘年來癌症始終為十大死因之首,因此本文就癌症盛行率著手檢視疾病與死亡之間的替換關係;根據癌症盛行成長率定義之解析,本文說明癌症致死率與盛行率之變化為反向的關係。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重大傷病檔的癌症病患就醫記錄、衛生署全國死因檔的癌症死亡記錄、以及癌症登錄檔的新個案記錄,我們發現過去十年間當癌症新確診個案數量降低之同時,癌症盛行率顯有成長的趨勢,過程中癌症治癒的影響極為輕微,則癌症盛行率的增加幾乎完全肇因於癌症致死率之降低,証實癌症盛行率與致死率間存在著替換關係。

被引用紀錄


曾國枝(2015)。平衡計分卡在肝癌的應用: 以南部一區域教學醫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5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