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0.98
  • 故宮期刊

警發迷情:晚明畫家鄭重及渡水羅漢畫卷研究

摘要


晚明羅漢畫中,渡水題材以及畫卷盛行的現象值得注意,目前所見存世的渡水羅漢畫卷,畫面上多表現羅漢以神通之力渡水為主流,而晚明畫家鄭重所繪製之〈十八羅漢卷〉,則描繪著如凡俗老人般需要人扶持、蹣跚涉水的羅漢群像;日本學者西上実將前者類型定義為「神通式渡水羅漢」,後者為「常人式渡水羅漢」,指出了這類作品構圖發展複雜之可探討性。從宋代到明代的渡水羅漢畫發展中,「常人式渡水羅漢」因為傳世作品稀少,是其中一種較未受到足夠關注的類型,本文分析〈十八羅漢卷〉部分繼承了宋代常人式渡水羅漢畫的群像構圖特質─利用「岸—水—岸」的空間結構,搭配上羅漢渡水之前、中、後的對應姿態與舉止,可見「時間」是渡水羅漢畫卷於畫面組織群像的原理,且自宋延續至明。〈十八羅漢卷〉的作者鄭重,存世作品畫風跨度很大,或正因應配合不同贊助者的需求所致,此卷以吳派優雅細緻的畫風表現渡水羅漢,可為鄭重畫業中的羅漢畫卷類型代表作。當中既可見與早期渡水羅漢的姿勢與造型聯繫,也可見為了描繪群像進而擴充、創造更多新樣。在晚明,宗教人物畫的內容因為圖像知識與資訊快速流通,產生大量超過經典教義規範的混用,變因愈來愈複雜的狀況下,即使題材一樣,但作品圖像的表現意圖與觀眾觀看的需求或反應,也會不同於宋代的狀況。宋代士人觀眾品賞渡水羅漢畫卷時,雖可見對畫中羅漢的常人或者神通表現有所批判,但最後仍是為了辨識畫家與鑑賞作品。晚明的居士觀眾面對渡水羅漢畫卷,則可見到多元的反思心理歷程,並結合佛教義理加以詮釋。透過自身「觀看」參禪,啟動警覺心並不斷探索自我內在的困惑,以直接取得修行的收穫,跨出了以往禪畫需要禪師文字引領進入禪境的新模式。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宋)張守,《毘陵集》,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冊 404-405,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據清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本影印國立臺灣大學裝訂本。
(宋)鄭剛中,《北山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 1966 冊,卷 25,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
(明)方以智,《流寓草》,收入《方以智全書》,冊 9,合肥:黃山書社,2019。
(明)方以智,《浮山此藏軒別集》,收入《方以智全書》,冊 10,合肥:黃山書社,2019。
(明)吳其貞,《書畫記》,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冊 8,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