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23.178
  • 期刊

臺北地區臭氧濃度與其他空氣汙染物相關性之研究

摘要


針對都會區臭氧每日最高值或惡化事件進行分析,在環境管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台北市臭氧濃度其他空氣汙染物相關性,藉由臭氧濃度時序變化,探討其與原發性污染物濃度變化之相關性,進而找出臭氧生成因子加以抑制。首先,我們以環保署所設之空氣品質監測站其中三站:陽明、古亭、中山為對象,選取2001年1~12月空氣品質測定報告之資料,利用多元迴歸與變異數分析,加以分析及探討。分析以上三個空氣品質監測站之結果顯示,影響O3相關生成因子中,得知CO、NO2、NO、PM10對O3的影響最大。由古亭站之迴歸分析及變異數分析知O3與NO、PM10、NO2多元迴歸R^2 =0.490,也就是說O3濃度變化可用O、PM10、NO2來預測,有49%的解釋量。其餘的生成因子雖然影響較小。由陽明站之迴歸分析及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O3 與PM10、CO、NO2多元迴歸R^2 =0.394,表示O3濃度的變化與PM10、CO、NO2之間約有39.4%的解釋量。而由士林站之迴歸分析及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O3與NO2、NO、PM10多元迴歸R^2 =0.510,表示O3濃度的變化與NO2、NO、PM10之間約有51%的解釋量。在這些比較中可以發現:在這些比較中可以發現:CO、PM10與氮氧化物的測值高時也相對造成臭氧測值的偏高,故如何有效控制生成因子的污染量,尤其是針對高影響污染物的產生量加以降低,更是列為抑制臭氧產生的首要目標。

參考文獻


C. David Cooper,F. C. Alley, 譯者:望熙榮,(2001),AIR POLLUTION CONTROL A Design Approach Second Edition(空氣污染防制),532-545,中央,台北。
Kirchhoff V. W. J. H., Barnes R. A. and Torrse A. L.(1991) Ozone climatology at Natal. Brazil. From in situ ozone sonde data. J. geophys. Res. Vol. 96, pp. 1007-1021.
Liu S. C.,Trainer M., Fehsenfeld F. C. ,Parrish D. D. , Williams E. J., Fahcy D. W. ,Hubler G. and Murphy P (1987) Ozone production in the rural troposphe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ozone distributions. J. geophys Res. Vol. 92 pp. 4191-4207
Seaton,A.(1996) Particles in the air: the enigma of urban air pollution. Am. Fam. Physician., J. of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89 (11) :604-7
何丁舜,俞宗欽,葉金明,王成財,許鼎居,(2003),臺北地區臭氧濃度空間分佈與時間變異之研究. p.95-104。

被引用紀錄


廖辰豐(2014)。作業環境臭氧的逸散問題及改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4.011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