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81

摘要


美術教育在清朝之前皆從私人畫塾師承習得,1895年後台灣在日治時期教育文化方面,引進西歐的教育制度,設小學(公學校)、中學,隨著圖畫課的教學,西洋的油畫、水彩畫,東洋的中國畫、日本畫,有系統的傳授,同時有人赴日本留學美術,台灣新美術教育開始萌芽生機,1927年更創設台灣美術史上第一個官辦美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官方主導改變台灣原有傳統中國南宗畫派,以寫實北宗畫派風格之東洋畫為主流;「台展」、「府展」十七年的期間,東洋畫家以膠彩顏料,表現台灣亞熱帶氣候、風土民情,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台灣畫」。 1945年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隔年舉辦「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規模分國畫部、西畫部、雕塑部,早期台灣膠彩畫與中原水墨畫,因中國南、北宗畫派的認知差異,引發正統國畫之爭,誤解為日本畫,受到無情的打壓、歧視、排擠,教育體系沒有膠彩畫課程,甚至官辦美展也取消該畫種的展覽舞台,因此沒落幾盡滅絕,所幸前輩林之助於1977年2月提倡「膠彩畫」正名,普受認同,1981年林教授又結合國內膠彩畫家,成立「台灣膠彩畫協會」,並每年舉辦「台灣膠彩畫展」重新受到政府肯定,第卅七屆「省展」獨立設置「膠彩畫部」為台灣膠彩畫重新找回生機,快速增進創作人數,林教授除了畫塾傳授膠彩畫學徒,並於1985年9月應聘至東海大學美術系開創大學美術系膠彩畫課程先風,之後更引起國內其他各大學美術系效尤,膠彩畫的美術教育除了畫塾,還有學院教學,這才是推展台灣膠彩畫的最佳兩大原動力。 畫塾和學院美術教育之膠彩畫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融合傳統、創新的時代新知,開展寬闊的視野領域,朝多元化的廿一世紀,創造光輝的未來。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高永隆(2012)。飄流-高永隆現代重彩創作論述〔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19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