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90.131
  • 期刊

民間殯葬儀式之探討

摘要


宋朝文天祥,於獄中作正氣歌嘆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佛陀稱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識盛苦,一出生就哇哇大哭,苦是人生之真相必須藉修行來看透。人面臨死亡是苦的,故有所謂痛苦中陰,即死有,家屬面臨亡者離逝,由亡者之死苦再加上家屬之愛別離苦,真是苦中加苦,而緊接而來之喪禮之繁瑣,更是引發五蘊識盛,家境富有想藉財富來延生亡者之榮耀,家境貧困者甚至有賣身葬父之慮,慎終追遠,一直是民間保有之觀念。現以佛陀之葬禮來舉例:阿難問道:「佛陀!您入涅槃以後,應用什麼方法來做葬式?」佛陀靜靜地回答:「就以轉輪聖王的葬法吧!先以香湯洗體,然後用新的淨物棉花包裹起來。在這之上再包五百毛氈,裝入金棺,在棺內澆上麻油,然後把金棺納入鐵槨之中,外面再用旃檀的香廓圍繞,上面堆積名香,四周放鮮花...」又道:「佛陀可以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毘你們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於過路的人知道思恭、信仰。」再以玄奘大師之葬法來舉例:大師自翻完大般若經,更覺身體失常,精力急劇衰退,知住世日子已經不多,特對門人囑咐後事說:「吾來玉華,本緣般苦,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常後,汝等遣吾,宜從儉者,可以籧篨(即粗竹席)裹送當擇山潤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比較上佛陀對葬禮重禮儀,重視對後生感化與供後生之仰望,為了後生而建塔;玄奘則關心於經文之傳頌,對自身之葬禮淡而化之。如今世人同樣對自己之安葬方式有了事先之規劃與表態,後人將依從所以,安葬方式應是每個人在世即要考量而非死亡來臨才開始規劃,見於多元葬法已較被人們接受了,又法律及行政體系也有所配合,唯礙於國家財源之不足,無法充分推動,又民心依舊傾向傳統,故尚有未能突破之難處,本文從宗教、傳統與民間葬儀趨勢做探討,配合蹟葬管理條例為架構,尋出可行及待改進之軌跡做內容之敘述。

關鍵字

愛別離苦 五蘊識盛苦 輪轉聖王的葬法 多元化葬法

被引用紀錄


郭雅萍(2009)。環保自然葬墓地空間規劃設計之研究 - 以臺北市「詠愛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6-130120091744400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